旧版 English

【深度|五四交流会上的面孔】詹启敏:北大医学的全局性思考

【编者按】2017年5月4日,北大迎来建校119周年校庆日。在这样特殊的日子,60余位北大师生登上百周年纪念讲堂的舞台,在“守正创新 引领未来:讲述——北京大学建校119周年‘双一流’建设推进交流会”上,通过视频呈现和现场讲述的方式,分享他们的北大故事。这是当下的北大:从学术到教育,从校园建设到北大情怀,他们将北大发展全景呈现;这也是未来的北大:他们放眼世界、展望明天,发出了北大人响亮的声音“守正创新,引领未来”。本网精选在五四交流会现场和视频中出现的学者和同学们,通过他们的讲述展示北大人的风采。、

北大医学部主任詹启敏讲述的是“北大医学的全局性思考”。

“我是北大医学部詹启敏。

“今天是一个喜庆和特殊的日子,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我和大家一起展望北大医学的未来。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全世界的华人为之振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主要体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一句话非常简洁,但是非常清晰和高度、科学地阐述了健康和小康的关系。去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卫生健康大会,10月份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年发展纲要。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充分证明,健康事业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发展中的重要战略。

“的确,今天,健康是老百姓的基本需求,也是老百姓的最高需求(老百姓常说“什么都可以有,就是不能有病”)。



詹启敏讲述


“但是,我国重大疾病的防控任务非常艰巨:我们每年有380万新发肿瘤病人,260万死于肿瘤;我国有2.7亿高血压患者、1.6亿高血脂患者,每年有38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有超过一个亿糖尿病患者,还有1.5亿在糖尿病前期;有2000多万出生缺陷患者;有8000多万人乙肝病毒感染;另外,还有我们熟悉的SARS、禽流感、结核病、艾滋病、手足口病等。这些疾病是我们实现健康中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北京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承担的责任,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医学和健康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学科交叉。纵观100多年现代医学发展,临床上诊疗的任何一项新技术、新装备、新药品的应用都是医学科技发展的结果。我们的医学从最初的一个听诊器、一把手术刀、一台显微镜、几种抗菌素,发展到今天的核磁、彩超、CT、PET-CT、加速器、机器人、微创、靶向治疗等,都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的成果。

“北大医学发展战略和理念就是打破学部和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医学整合北京大学所有和医学相关学科发展的资源,包括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学和光学、电子、材料、纳米技术、生物信息、大数据结合。医学既可以成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多种前沿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医学亦可以成为一个出口,承接多种前沿先进技术的落地和应用。

“北大医学发展战略提出临床医学+X发展计划。重点是围绕临床医学重大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临床学科和基础学科、交叉学科的合作,开展协同创新研究,解决医学界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提高我们的临床诊疗水平。一方面可以推动北大临床医学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临床问题的牵引,带动工学、理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

“北京大学医学部今天已整整走过105年的历史历程。目前,在北大医学部临床医学体系里,有6所直属附属医院,包括大家熟悉的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北大口腔医院、北大肿瘤医院和北大六院。还有4所共建附属医院和14所临床教学医院,是我国医学界中最大和最好的临床医疗体系之一。目前,北大医学部拥有中国最好的运动医学、生殖医学、肾内科、泌尿外科、骨科创伤,血液病、口腔医学、消化道肿瘤、精神疾患等十几个优势学科,是临床医学+X最强大的优势资源。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它即将成为国家健康大数据研究院,即将建立和发展北京大学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分子影像中心、智能医学中心、医学交叉研究院、屠呦呦创新药物研究院等。

“北大医学根据国家大健康战略,将推动全科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等急需短缺专业发展,因为今天的大健康战略不仅仅关注疾病的诊断治疗,还要关注从生命形成第一天起到临终关怀整个生命周期。

“北大将加强生物医学工程、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医学免疫、神经科学等前沿学科的布局,并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发展北京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心血管病研究中心。

“北大医学将建设和发展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为国家的全球健康战略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支撑我国‘一带一路’发展的公共卫生需求。

“北大医学还将建立北大医学论坛,搭建一个高水平和国际化的医学交流平台。

“北大医学的人才培养将立足于首先培养卓越优秀、具有临床胜任力的临床医生,优秀的药物研究、公共卫生及护理专门人才;更要培养面向未来医学、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精英人才,这些人才具有临床优、基础厚、后劲足、科研强、通识宽、国际化的特点。他们将成为我国在现代医学发展中杰出的临床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和优秀的社会人文学家。

“从北大医学部这所医学摇篮走出的优秀医者,包括中国第一位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她研制的青蒿素拯救了几千万人免于疟疾伤害;中国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先生,她给无数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先生;全国抗击非典英雄、著名呼吸病专家钟南山先生;著名免疫学家、原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巴德年先生等。他们是无数北医学子的优秀代表,对中国和世界的医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北大医学将重视发展医学的另一只翅膀——医学人文,建立医学人文学院,推动医学法律法规、医学伦理和医学传媒发展。北大医学培养的人才,既有高超的医技,又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怀。(一个能吟诗作画、弹琴唱歌的医者,会很受欢迎)

“林建华校长提出,将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的确,一个大学通过它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贡献,能够有伟大的作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北大医学一定能够助力和支撑北大实现建设伟大大学的宏伟蓝图。

“北大医学既是北大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应该是国家医学中心,未来一定是世界医学中心!

“这,就是我们北大医学!”

 

詹启敏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专家,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国家863高技术生物和医药领域专家组组长和生物医药主题组组长、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生物药责任专家组组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行业科技专项委员会主任、国家生物医药技术战略发展规划专家组组长。担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健康管理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海外医师协会会长。

长期致力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了细胞周期监测点关键蛋白的作用和机制,阐明多个重要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细胞癌变和肿瘤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在基因组水平全面系统地揭示了食管癌的遗传突变背景,为了解食管癌的发病机理、寻找食管鳞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确定研发临床治疗的药物靶点以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至今已在国际医学生物学和肿瘤学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20余篇,包括NatureCellJ Clin InvestAutophagyEMBOAm J Hum GenetMol Cell BiolJ Biol ChemCancer Res、SciencePNASOncogene等,SCI他引12,000多次。主编和主译著作5部。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100余次,15次担任国际(双边)会议共同主席。

编辑:山石

转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