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年轻博导谈心得——教育学院郭建如

自1999年国家下放博士生导师审批权以来,北京大学博导遴选制度经历了从教授中遴选博导(1999年)—破格遴选副教授博导(2003年)—“不固定资格制”遴选博导(2005年)—博导遴选备案制(2015年)—新聘教师博导资格直接确认(2018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在促进年轻教师成长,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方面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过去十多年来,有许多新体制助理教授成为博士生导师。

 

目前,年轻教师已经成长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队伍的有生力量,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北京大学百廿校庆之际,本栏目推介各学科年轻博士生导师,以经验交流为专题,分享他们指导博士生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心得与体会。

 

郭建如,1972年出生。教育学院教授。

 

一、引领饱含学术热忱的学生找真问题,求真学问。

学术兴趣是坚持学术道路的基石。因而首先要选择认同导师的学术风格与治学方式,对导师开辟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道路感兴趣的博士生。在这一基础上,引领有学术热忱的学生找真问题,求真学问。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博士生,引导他们参与田野调查,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的实践,扎根中国土壤,培养对现实的敏锐感觉,找到真问题,选好研究题目;对于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在职博士生,鼓励通过描述、总结与反思自身或自己学校的管理现象或经验,借助于相关理论,“敏感化”和“客观化”熟视无睹的高等教育管理现象,从中筛选有理论价值的现实问题。通过丰富的经典案例和典型错误,培养博士生对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什么是好的研究的判断能力和学术品味,使博士生能够以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好的榜样激励下追求学术上的卓越。

 

二、激发学生自主研究,超越导师,打造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学术部落”。

作为导师,一方面要谨守师道传统,做好导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份。对学术基础、研究能力和就业倾向不同的博士生,进行分流培养、因材施教。但同时,导师也要有自知之明,充分认识自身在知识、视野与能力的局限性;不越俎代庖,不好为人师。决不把博士生当作导师的“私财”,决不将博士生禁锢在导师的视野中、限制在导师的课题中。相反,我鼓励学生破除门户之见、学科之见,鼓励博士生自主研究性,尊重其独创性,鼓励学生超越导师。同时,导师要以自己的学术平台、学术远见、标志性的学术成果、特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主线引导博士生群体的研究,促进师生共同体发展成富有活力、在特定领域能够不断创新和取得研究突破的“学术部落”。

郭建如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制度与政策、教育与社会发展。2005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先后指导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博士生共30名,毕业博士生就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安徽大学、河北大学等国内教育科研机构,或从事于教学科研工作,或就职于重要的管理岗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