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传道授业—北大教学优秀奖获奖者访谈 | 莫同:课程要有料,教学需有方

为了营造重视教学、奖励先进的文化氛围,促进我校教学质量提高,从2016年开始,学校设立了“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奖励在教学中认真履职、积极投入、教学质量高、效果好的教师。2018年共有45名从事研究生教学的教师获此殊荣。为了表彰他们在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做出的成绩,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研究生院从45名获奖教师中选出典型代表若干名,推出“传道授业—北大教学优秀奖获奖者访谈”,与全校师生一起分享他们在研究生教学方面的经验与体会。

莫同:课程要有料,教学需有方

 

莫同,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软件工程与数据技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服务计算、情境计算、云计算、数据挖掘和社会计算。荣获北京大学第十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科组一等奖。

近三年授课情况: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研究生必修课)

《数据挖掘及应用》(研究生必修课)

累计听课人数926人

 

工程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工程师”为目的,旨在缩小本科毕业生与社会产业界用人需求的差距。虽然在针对业界急需的某项或若干项特定的职业技能训练上,企业培训班或者职业技术学校可能更为直接和有效,但是,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领域知识体系构建。打个比方,假如行业的领域知识是一棵树的话,那么具体的某项技术就是树上的一个枝杈或者一片叶子,研究生教育重点在于树的建立。以IT行业为例,工程硕士的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需要让学生了解掌握若干业界主流的技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行业知识体系和脉络有一个宏观上的整体了解,清楚各种技术发展演变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让学生“外”具备一技甚至几技之长,能够快速地适应企业用人需要,“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潜力,通过“内外兼修”打造能够适应IT行业技术潮流快速发展变化的工程型应用人才。

再论“教学”,教与学是紧密结合的,理想的教学是教与学能够积极互动的。可能有些老师认为相比欧美学生,国内的学生比较“沉闷”,不愿意表达自己,个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现在的年轻一代的学生,是伴随着使用论坛、朋友圈、抖音等等成长的一代,表达自己、“晒”自己、“秀”自己是深入这一代骨髓的行为模式。那么,为什么课堂上学生们就沉闷了呢,其实要么是因为学生没有跟上,比如没听懂或者压根就没听;要么是因为渠道不对,不是他们所喜欢的或者习惯的表达方式。

要想能够让学生认真听讲,并且能够跟得上,一是课程要“有料”,让学生有新鲜感、有兴趣,才能抓住他的求知欲,避免人来心没来,上课开小差。二是在讲课的时候需要换位思考,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听得懂,如果知识过于抽象或者思维跳跃过大,就需要补充实际案例或者解释说明进行衔接。三是课程讲授的时候张弛有度,大脑不太可能持续50分钟的连续高强度运转,因此讲重点内容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时候可以“敲黑板”提醒学生打起精神,然后接下来再安排诸如案例等可以精神稍微放松的内容,松紧相结合。四是注意内容的演绎技巧,老师不是复读机,相同的内容不同的老师甚至同一个人讲多次,在演绎上总是有差别的,是平铺直叙的念,还是抑扬顿挫的诵,听起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老师上课要具有饱满的热情和状态。

 

 

关于表达沟通渠道,举一个个人课堂教学的实际例子。网上观看视频在现在的学生中非常普及,弹幕是一种常见的视频观众间互动的形式。我把弹幕这种符合学生交互习惯的形式搬到了课堂上,在讲授内容需要互动时开通弹幕,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利用手机微信即可发送弹幕内容并显示在投影上。弹幕这种形式学生非常熟悉,而且觉得有趣,以前似乎从来没有在课堂上遇见过,另外弹幕信息是可以匿名的,投影可以只显示发送的内容而不知道是发送者是谁,这样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又不必有所顾虑。实际的应用效果非常好,学生们非常踊跃。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其实并不是不愿意互动,只是没有找到一个适合他们的渠道或者形式。

最后谈一谈考试,考试是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根据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解决业界的工程实践问题,至于使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其实通常并没有严格限制。换言之就是怎么解决都行,问题解决即可。而实际我们在学习和考试的时候,更多的是方法导向的命题作文,即分别去讲解A方法是什么,B方法是什么,然后考试的时候也是考A方法求解的结果是什么,B方法求解的结果是什么。实际上,更为有用的其实是当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该用什么方法去求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