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超前规划,示范引领————北京大学专业学位综合改革之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高学历人才的发展和培养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将研究生教育落到实处,现有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对现有的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研究生专业学位的设置如何跟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生院采访了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理事长杨芙清院士。让我们一同感受下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在专业学位改革之路上的点滴成长。

 

n  受访人

杨芙清:计算机软件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名誉院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等。

 

 

  问:您在专业学位会议上曾提起软微学院的专业学位的规划设计具有前瞻性,那么您觉得如何做好超前规划,如何把握市场和社会需求情况?

杨芙清:

当前技术融合和产业发展的速度惊人,尤其是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后,中国的发展以及国际上的科技发展都特别快。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届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呼之欲出,世界各国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人才培养总有一个过程,不能说现在需要什么人才,马上就能培养出来,因为人才培养有一个滞后期。只有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才能达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在国家提供宽松的政策、产学研结合的环境下,可以根据技术发展的趋势,及时获取企业的需求,预测产业发展的态势,超前规划新专业。

例如,在中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及发布100个大项目后,我们就认真学习并梳理出十三五期间国家对IT人才的需要,从而调整了学院的专业方向:如在软件工程与计算技术方面,学院设有智能化软件工程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与服务工程等;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学院设有应用电子工程、集成电路与系统、网络与通信技术等;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设有数字艺术、金融信息工程、软件服务工程等;在新兴科技产业领域,已规划开设能源信息工程、互联网工程、物联网工程等。新专业不仅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及时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还成为推动新产业建设的驱动力。

学院采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聘请的企业导师到学院讲授正在研发的新技术,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学习到企业正在研制的产品技术;并通过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使学生在实习时就参加企业的产品开发。许多学生也因此被内定为公司的员工。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达到了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形成了学院、企业双赢的局面。

 

 

  问:如今,专业学位越来越更适应于我们社会的需求和产业的发展,您能不能谈一下在专业学位研究与创新方面的想法,以及未来软微硕博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呢?

杨芙清:本科教育是培养通识型人才,目的是打好深、广的基础。研究生教育要培养两类人才,一类是学术研究型人才,另一类是工程科技应用型人才。学术研究型是培养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具有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人才,这类人才少而精;工程科技应用型是培养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研究和大型工程开发、组织、管理的具有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科技应用型人才。

工程科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面向国家建设、产业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主旨演讲指出“工程科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工程科技。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工程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科技应用型人才。国家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目的就是要培养工程科技应用型人才。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负责北京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2004 年后更名为“北京大学示范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筹建工作。通过认真调研和充分研讨,我们提出了建设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四大支柱: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国家政策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平台;创新创业的理念是软件学院建设的关键;北京大学学科的综合优势和创建世界一流的目标是建设软件学院的机遇和动力。并提出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建设互动”和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质量是准绳、服务是手段、终身教育是目标”的教育理念,制定了“坚持创新创业,坚持面向需求,坚持质量第一”的建院宗旨,确立了“面向产业、面向领域,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专业教育学分制,素质教育学苑式,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明确了“全方位深入开展国际合作”的发展战略。

为实施《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01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18月,经过专家评审,最后批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5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每个单位1-2个试点领域,北京大学是电子与信息和生物与医药两个领域,在电子与信息领域决定以软件工程和集成电路工程先行试点。

北京大学工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和目标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端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及其创新团队。针对工程博士研究生这一培养定位和目标,着力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工程博士研究生的战略思维、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工程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凝聚能力。强调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结合,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与其团队技术骨干培养相结合。

 

 

  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软微的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北大各个学院学习与借鉴的典范。目前,软微的创业达人也是比比皆是啊!您能简单给我们谈一下软微学院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吗?

 

创新创业是软微学院的基因。学院建院之初,就制定了“坚持创新创业、坚持面向需求、坚持质量第一”的建院宗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各类活动。

创新最容易出成果的地方就在于学科的交叉点,某一学科的常规方法,用在另一个学科上可能就是创新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就可能出新的成果。软微学院的专业设置特色之一,就是交叉学科建设,培养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学院除了专业设置外,还设有学苑制。新生入学之初,除有学科的归属外,还可根据兴趣选择参加或自主组织相关学苑,如文艺学苑、科技学苑、经管学苑、求知学苑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可以相聚和生活在同一个学苑。在一起交流,碰撞,从而激发出大量创新火花。

学生宿舍也是按照学苑而不是专业进行分配的。一个宿舍里,可能有学习技术、管理、艺术或金融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大家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型的第二课堂,再加上学院的不同学苑形成的大型第二课堂,就天然地形成了一个知识交叉和融合的优良学习环境。

这里体现了当前科技创新的一个总思路——系统融合、集成、创新。正如“陆军一号”电视剧中总结的那样,3个鸡蛋放在同一个碗里,虽然在同一个碗里,但仍然是3个鸡蛋。只有把鸡蛋打破,融合在一起,成了一个系统,才能发挥出相融的作用。同理,各个不同领域的人才在一起,不同专业学科与技术的融合,创新的思维才能够迸发出来。我们的人才培养就是这样。

交叉学科设置、学苑式管理,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形成学生所说的“天然的创新创业团队”。2007届校友张有明深有体会地说:“创新、创业已融入软微学院师生的血液

 

 

  问:专业学位改革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提升专业学位的招生比例,学术方面少而精,更多的需要培养专业学位的人才,去适应国家的需要。这一总体的趋势下,软微的专业型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是如何创新的呢?

 

杨芙清: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产学研结合,工程博士的培养是产学研融合。学院的师资队伍组成为4:4:2之比,即40%是学院专职教师,40%是校外兼职教师,20%是校内其他学院的教师。

所谓产学研结合,就是由北大教师主要讲授基础知识,兼职教师是企业的资深专家,带着正在研发的新一代产品的技术来教学。课程结束后,学生去企业进行八个月以上的实习。学生在企业里参与前沿科技的项目,将在校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很多学生在实习中表现优秀,就会提前被企业内定。学生学习,不是单纯追求分数,更是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很高,每位学生都能够拿到几个很不错的offer。也出现了很多的师兄师姐对师弟师妹面试的情况。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的双师联合培养,不仅使学生受益,而且也使得学校教师了解企业,企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得以提高。在不断地探索中,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工程博士的培养需要产学研融合。工程博士生的选拔由企业推荐,而且要求他在企业有一个团队,并承担国家或企业的项目,采用不脱产方式。在学校成立工程博士教育中心,在企业成立工程博士工作站,以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进而深化校企合作与国际合作,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程理论学习、领域专题研讨、人文社科与前沿技术系列讲座、重大工程项目实践、出国交流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工程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国际视野、工程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凝聚能力。通过在企业设立工程博士研究生工作站,从管理机制和模式上保证工程博士研究生重大工程实践平台的落实,调动工程博士生导师和企业导师,以及工程博士生重大工程项目团队骨干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院培养了优质生源。

在工程博士生中期汇报时,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感觉到有什么变化?”当时有位来自神州数码集团的李方平同学跟我说:“我通过工程博士的学习,提升了我的系统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和重大工程项目执行能力。过去我在企业遇到问题总是‘见招拆招’,通过工程博士的学习,现在就可以全面地考虑一些系统性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对领军人才的要求。

 

  问:听您这么讲,想必也有很多高端人才想对北大软微工程博士这一领军人才的位子跃跃欲试了,软微工程博士的招生条件与学生素质要求是怎样的呢?

 

杨芙清:为了高起点、高质量的组织生源,学院依托以往校企合作的优势,积极联系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合作单位,邀请合作单位推荐业务骨干报考工程博士研究生。要求考生在本领域相关学科专业接受过正规训练,取得硕士学位;或具同等学力,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领域已工作3年以上,具有从事重大工程项目实践的经历和能力;具有较好理论基础与综合素质,已在工程实践中锻炼成长、崭露头角的工程科技研究骨干与创新管理者。

工程博士的选拔采取“申请-考核制”方式,即考生申请、单位及专家推荐,严格考核的方式。申请人按招生简章要求进行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考核专家组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给出综合素质初评,通过初评的人员进入考核环节;考核采取面试、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被考核人员的学科背景、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外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面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对于合格考生,从中择优确定初取名单报研究生院公示。

 

  问:杨老师,我们都知道北大软微学院在教育体制改革上是极其成功的。那么,接下来您希望国家对于专业学位建设与体制改革上面,您有没有什么建议呢?

 

杨芙清:我觉得,既然要探索教育体制改革,就要尽可能地放开。一是要扩大招生名额,现在社会对专业学位的需求很大,而招生的名额有限,远远无法填补国家与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缺口。办学模式一定要创新,坚持创新创业、坚持面向需求并且将人才培养与产业相结合,培养国家需求的交叉复合型科技人才。同时,学科建设也要跟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不断地调整,以更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

 

 

  问:那么扩大招生对于教师的需求以及毕业生的质量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您觉得应该如何权衡适应国家大量需求而扩招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这个问题呢?

杨芙清: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质量是准绳、服务是手段、终身教育是方向”的教育理念,实施质量工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国家和北京市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立注重持续改进,覆盖生源、课程、实践、实习、论文等的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学院还通过教学督导委员会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督导委员会由资深教师(包括退休教授返聘)和企业资深专家组成,制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开展生源分析、课程教学评估、实践实习评估、论文评估,采取听课、座谈、走访等调研方式,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软微学院的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比如IBM FellowIBM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王云就说“学生有很好的团队意识和英语沟通能力,理论基础好,在工作中能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农行总行软件开发中心副总 陈典友说“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基本功扎实,既熟悉软件技术,又了解金融业务,动手能力强、团队协作好。”

 

  问:素质教育也是软微一大特色,请问我们软微的素质教育的参与度如何?我们软微学院的素质教育都有哪些呢?

 

杨芙清:为了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高端人才,学院特别注重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课程体系中设有人文社科系列讲座、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管理沟通系列讲座。邀请北大资深教授、知名学者,以及跨国公司资深专家做相关讲座。学院不设班主任,采用学苑式的素质教育方式,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愿组成学苑,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培养一专多能。学苑式的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管理,主动自由地发展,院团委、院学生会直接领导,教师因材施教。以素质教育课程和演讲训练来说,不仅提高了学生总结概括、研究立项的能力,而且强化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演讲和交流沟通的能力。例如应届毕业生吴斯说“素质教育使我懂得做学问需要先学会做人的道理,综合实践锻炼了我在研究中学习的综合能力,不但使我获得了ICSS最佳论文奖,而且在激烈的就业岗位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北大软微学院的素质教育方面工作,我想请工作在学院素质教育第一线的朱郑州老师具体介绍。

 

朱郑州:软微学院的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既注重学生专业基础教育,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杨芙清院士为我们制定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创立了“学苑式”的素质教育模式。多年以来,软微学院的素质教育一直发扬“以事业凝聚人、以创新吸引人、以爱心团结人、以机制稳定人”的学苑文化,通过名家讲座、经典阅读、读书会、演讲实践、专题研讨等形式,“促进学生鉴赏和理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思考与体悟近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变化”,“启迪学生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和管理沟通能力;使学生做到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既有修身、齐家的独立思考精神,又有治国、平天下的历史使命感。

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组织学苑,学苑自主组织活动。每个学苑每学期都要组织八到十项活动,如: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读书会、爱国教育、志愿者活动、体育竞赛、拓展训练、学术沙龙以及各类节日活动等。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提升。

比如我们每个学期都会针对前沿技术、人文社科、管理沟通等内容,邀请北大名师、学界名家、业界名人到软微学院做56次专题讲座。有的讲座都把学生感动得留下眼泪,听完讲座后更加坚定了勤奋务实的学习态度。

比如“读书会”。学院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如果有同学认为某一本书很有可读性,就会发起读书会,让感兴趣的同学自发地聚集起来,很多人共读一本书,一起分享与交流,从真正意义上保证了学生收获这本书的营养和价值。学生所读之书覆盖面甚广,既有中外文学,又有传统文化,还有信仰励志等各类作品。读书会既能提升学生的自我境界,熏陶自我素养,拓宽自身视野,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交流及写作能力,还促进了同学之间相互熟悉、增进友谊。

上善若水,我们的学生都有一颗善良之心,感恩之心,都有社会责任感。作为素质教育,我们特别注重保护和发扬学生在这方面的优良素质。学苑会组织各类志愿者活动,比如去乡村地区支教、参加对乡村教师的培训、探望养老院孤寡老人,以及在各类学术会议的担任志愿者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增强学苑凝聚力,各个学苑组织了拓展训练活动,在训练中提高团队意识,同时体验大自然的美好,也拍了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

爱国精神浓厚是软微学院学生的又一大特色,学生自发组织各类爱国教育活动,有参观纪念型的,也有红色经典型的,这类活动号召力很强,学生们办得有声有色。

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学苑组织了各类演讲比赛、体育竞赛。如在“遇见,20年后的自己”演讲比赛中,同学们互相雕琢、精益求精,充分展示了北大学人的风采。

针对前沿技术,如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生会组织学术沙龙;针对社会热点,学生也会组织专题研讨活动。在一些重大节日,比如女生节、万圣节、元旦等,同学们会策划积极健康、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

总之,我们软微的素质教育活动完全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重点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团结和谐的生活氛围,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今后我们将持续坚持“创新创业”的理念,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思路,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努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