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黉门对话”专家主题论坛第二十一期:欧洲当代哲学与艺术理论

作为北京大学艺术教育一百周年暨艺术学院建院二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20161015日至16日,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第20期黉门对话“欧洲当代哲学与艺术理论”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次活动是北京大学艺术学科建立100年、艺术学院建院(系)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启动,由学术工作坊、学术放映和艺术家圆桌论坛三部分组成。十三位青年学者应邀围绕主题做了演讲,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与艺术期刊编辑艺术家圆桌论坛上围绕“新技术、新感知与艺术”为题,展开圆桌讨论。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副院长彭锋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龚旗煌致开幕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在致辞中回溯和比较了三十年前中国介绍西方艺术理论与今天的比较,提出今天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欧洲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如何看待欧洲理论中审美向政治的回归。他以杰姆逊的后现代理论在中国的慢热为例,提出中国艺术理论的内部需要与外来他者的关系,才是中国借鉴欧洲当代艺术理论的关键,艺术理论从来就没有固定的“学科围栏”,他欢迎大家带着差异来到北大,对跨学科的理论予以充分的重视。

无论是从哲学进入艺术,还是艺术靠近哲学,都需要面对艺术的可感性和思辨性。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从雅克·朗西埃的影像政治学,探讨了“感性分配”,在再现与表现在历史图像中的转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嘉军通过利维纳斯、利奥塔与朗西埃在他者问题上的分歧,探讨了他者与政治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四川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鲁明军则以迈耶·夏皮罗、托马斯·克洛及朗西埃为例,从大众视角重思现代艺术及二者之间的共享感知机制。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蒋洪生对法国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的“贱斥”及其在艺术中的实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王春辰提出从哲学思辨的视角重新界定当代艺术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客座研究员、策展人董冰峰则以法国艺术史学家迪迪于贝尔曼的策展实践入手,分析了视觉艺术研究的“理论转向”与艺术策展的政治性问题。

图像与视觉性一直是当代哲学与艺术理论所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图像,我们要怎样通过艺术去表达感知?北京大学李洋教授认为,图像(或影像)以及相关的视觉、可见性和观看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思想界许多问题的关键节点,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史家都在不断思考和重新定义“图像”。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姜宇辉教授回溯了激进哲学中对视觉的启示,提出洞察肉体之眼的两种重要变形,“不可见力”不仅是意象,也是肉体和视觉的潜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系主任陈岸瑛副教授以十九世纪的巴黎改造为案例,结合德波的“景观社会”观念和T.J.克拉克的理论,通过分析城市空间和变化反思了现代派艺术的发生。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吴冠军梳理分析德波盛景社会与拉康的想象秩序,揭示出它们内在的历史性视角与结构性视角的对抗性。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从旧石器时代的岩画,寻找人对“连续性幻觉”的心理需要,通过电影考古学研究重新探讨电影的本质及其现代性问题。北京大学助理教授贾妍以亚述浮雕的连续叙事图像表现方式,提出了两河文明视觉叙事与空间、仪式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科林以四种“观看之道”呈现出对塞尚绘画中苹果的解释,指出艺术应该产生一种新的对现实的超越和生命关怀。北京师范大学唐宏峰副教授通过格罗伊斯对本雅明艺术复制问题的回应,提出今天的艺术转变了根本来源于生命政治条件新的艺术形式。

在“新技术、新感知与艺术”圆桌论坛上,艺术家田晓磊、Artforum编辑杨北辰、策展人付晓东、巢佳幸、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与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部主任、《电影艺术》编辑部主任王纯、《文艺研究》编审戴阿宝、《文艺理论研究》副编审王嘉军、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副主编黄晓武、《当代电影》副编审檀秋文等艺术类期刊编辑展开了对话,分析新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与感知变化,对艺术的冲击。除了学术工作坊和圆桌论坛,还有两个特别活动,汪民安教授导演的纪录片《米歇尔·福柯》在北大进行放映,艺术家殷漪与姜宇辉教授也做了题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声音表演,这两部作品以另外一种形式参与进与哲学的对话中。在放映结束后,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学者戴锦华教授与导演汪民安与北大学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从电影的表现形式引伸到电影现代性的问题,甚至把福柯与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联系起来。

本次“黉门对话”邀请的学者涉及艺术学、美术史、哲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同时邀请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和杂志编辑参与对话,重申了欧洲当代哲学与艺术互动的价值,立足于后结构主义理论以来,伴随艺术本体论的深刻变化和社会整体性的召唤,对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未来,进一步明确了学术研究的新动向,对技术革新与跨界融合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为丰富中国的艺术理论话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