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自主自立,勿忘初心——记2013级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胡蕊美国交流访问

 为了给在校研究生创造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促进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于2009年设立并正式启动“博士生短期出国(境)研究项目”,资助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到国(境)外本学科领域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短期研究和访问。至今,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有500多名博士研究生通过此项目出国出境进行了学术交流,并收获了美满的学术旅程。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学生记者团采访了受此项目资助出访的学生,听他们分享国外的回忆和见闻,跟他们共话学术的成长和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心中那片异国的风景。

 

人物名片:

胡蕊,女,湖南人。北京大学物理2013级博士生,导师为俞大鹏院士和赵清教授。目前从事纳米孔单分子探测的研究。20164- 6月,受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资助,到美国东北大学生物化学Department of Chemical BiologyNortheastern University)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术交流,外方导师为梅尼·万努(Meni Wanunu)。

纳米孔单分子探测实验进行中,摄于Meni Wanunu的实验室

 

 

她,作为唯一一个也是第一个交换到美国东北大学的纳米生物物理Wanunu实验室(Meni Wanunu’s lab i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的中国学生。

她,一个看上去温柔内向的女孩儿,却有着对于科学研究最诚挚的热爱和坚定的钻研精神。

 

能有交换机会是最大的幸运

早上的最美时光咖啡馆是那样的静谧,丝丝缕缕的阳光洒落在木质的咖啡桌上,在冒着热气的咖啡后面,坐着有着一头长直发、长相清秀甜美的女孩儿胡蕊,初见她人,初闻芳名,我怎么也不能够将面前这位举止文静、谈吐斯文的女孩儿和物理博士联系到一块儿,但是在深度访谈后,我对于面前的这位姑娘着实佩服,文弱的外表下却掩藏着一颗对于物理研究诚挚而坚定的心,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坚强、执着也是北大学子所一脉相承的精神品质。

当记者问道她为什么选择出国交换时,她表示她的研究方向——运用固态纳米孔进行单分子探测——在国内是一个新兴方向,但是有巨大应用前景。她的导师俞大鹏院士和赵清教授认为与国际顶尖的实验室合作是学习并寻求创新的好机会。在她的导师赵清教授的邀请下,纳米孔单分子探测研究领域的领头人梅尼·万努教授来到我校访问并参观我校物理实验室,她的导师和这位教授都认为有必要交换博士生作为访问学者,以加强校际间、实验室之间的交流。之后她在双方导师的支持下申请了研究生院的短期交流项目,因此她得以有和世界上该领域的大牛深度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

 

科研热情和同门情谊是最大的收获

在到了美国之后,给胡蕊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美国教授和学生对于科研的热情,尤其是她在美国的教授,一天之中几乎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待在自己的实验室中,而且晚上也熬夜工作到很晚,对于实验室的需求也是了如指掌,一旦有什么缺少的设备或者用品,教授会在第一时间察觉并迅速购置,就是因为这样的投入和热情,才能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以及实验研究的正常进行。但是,胡蕊表示,教授也绝不是那种只会死心钻研的“Geek”式的人物,他依旧是个热爱生活,会享受生活的可爱的人儿。在周末的时候,他会带着胡蕊和实验室中的同门一起去爬山,教授还是一个吃货,除了户外运动,他还会带着胡蕊他们一行人到各处去寻觅美食。虽然美帝的美食种类不一定有我国大江南北的丰富,但是这样的活动也足以让胡蕊有着满满地温暖和温馨。

在被问到初到美国时,自己有没有什么不适应的时候,胡蕊顿了顿,然后回忆道,由于英语不是母语,所以无论准备多充分,在美国求学的时候都会面临语言关的问题。可是她说自己也算是很幸运的遇到了一个暖心的导师,在初到美国的前两个星期,她几乎不敢开口说英语,也无法听懂实验室同事谈论的话题,梅尼教授察觉到她的不适应,因此在每次同门聚会的时候,都细心地让胡蕊坐在他的身边,每当教授意识到胡蕊没有参与到同门聊天中,或者是看到她有难以理解的地方时,教授都会很耐心地给胡蕊解释。胡蕊说到这儿,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说道教授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不至于有种被隔绝在集体之外的排他感,也让我迅速融入了实验室这样的大集体中。这样小小的举动,让胡蕊顿时没有了人际交往的压力,这得以让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每每回忆道这些小细节,胡蕊心中都充满了温暖和感恩。

在生活上的帮助,除了同门教授的帮助以外,还有就是同宿舍的中国留学生的帮助。我们都是被食堂养大的嘛,胡蕊不好意思地笑道,所以,刚到美国,由于饮食习惯上的差异,中国留学生普遍面临着需要自己做饭的挑战,最开始由于超市里的菜价格不菲,因此遇到很多困难让我手足无措,后来我的舍友很贴心地告诉我,在晚上超市快要下班或者是菜快要完时去购买,就可以买到质量比较好,价格又比较合理的食材。这一点看似简单、无足轻重,但是对于当时生活学习每一方面都在慢慢适应的我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科学不分国界,研究更在自主

在科研上的指导,胡蕊的教授也丝毫不令色,他的教授是以色列人,胡蕊的同门也是一个小型的联合国,有来自美国本土的博士,也有来自法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和尼泊尔的,因此在教授下实验室的氛围是非常包容的,丝毫没有融入上的问题。在胡蕊到达美国之前,教授就已经将她个人的实验室平台搭建好,以便她一来就可以投入到研究中,这样独立不受打扰的小区域给了胡蕊最大限度的学术发挥空间,至今她一说到这里,仍然是感激万分,正所谓的科学不分国界

要说这次为期三个月的短期交流给胡蕊最大的收获,那一定是对于自己科研领域的启发,美国教授和学生那种对于科研心无旁骛的钻研精神以及毫不吝啬地分享研究方法和心得,对于胡蕊的帮助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作为新人的我,是没有指定的人来带我的,不像国内的博士生,都是老生带着新生,慢慢提升。在美国,我就是新生,既没有带学生也没有被带,我能做的就是自己努力去争取一切学习的机会,好在实验室的同门和教授都是很耐心的解答我所有的问题,因此我也学到了很多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由于我有自己独立的研究课题,在每隔一周的组会上做完presentation之后,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都是对于我的研究有着不小的推动作用,而在每隔两周和教授单独面对面地交流中,不但对我的英语表达有着巨大的提升,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了更独特的切入点,所以我是很喜欢这样的研究学习方式的

胡蕊后来也反复强调,交换到美国学习,其实关键在于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学习上如果自主性很强,那么学到的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是以成倍速度增长的。胡蕊建议学弟学妹们在交流学习时,一定要有很强的自主性,这样主动好学的品质在全世界都是受到褒奖的。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交流机会没有白白浪费,更能让自己的学习研究事倍功半。

在讨论到实验室氛围的时候,胡蕊还特别提到美国和国内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国外的文化是师生不论长幼尊卑,生生不论先来后到,都是直呼其名的同辈朋友式关系,因此大家也是一种实验室胜似朋友聚会的愉悦氛围。这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让胡蕊体验到了中外两种不同的科研生活。

 

厚积薄发,整顿再出发

我们在做这次访谈的时候,胡蕊正在为第二次为期三个月的美国交流项目做准备,她的美国导师强烈期望她再次回到实验室继续自己的课题研究,胡蕊自己也很期待第二次的交流,希望给自己在物理研究领域有更多的启发和灵感。

最后,胡蕊还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出国交流的建议,除了语言成绩,比如托福至少在90分以上以外,CSC分数也需要在95分以上,这样自身才会有较强的竞争力。

胡蕊建议学弟学妹们,在求学阶段能出国交流看看国外的研究还是需要出去锻炼一下能力的,这对于自己也是不小的成长和提升。出国之后,时刻不能忘记自己需要维护祖国和母校的形象,时刻要展现自己作为北大人的精神风貌。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一定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课题,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自己出国后沦为机械化的搬砖工,虽然也是可以学到很多研究技术,但是对于研究领域全面宏观地把握与提升都会有所欠缺,也会丧失难得地全面挑战自身能力的机会。

结束访问时,阳光已经爬到了咖啡店的屋檐上,意犹未尽的我们只能带着羡慕地目光预祝胡蕊在随后的美国交换生活中越来越美好,收获越来越多。

 

录音/杨鹏程

文字/吴婉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