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邂逅明斯特,一场难忘的学术之旅

发布日期:2017-04-19

 

为了给在校研究生创造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促进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于2009年设立并正式启动博士生短期出国(境)研究项目,资助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到国(境)外本学科领域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短期研究和访问。至今,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有500多名博士研究生通过此项目出国出境进行了学术交流,并收获了美满的学术旅程。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学生记者团采访了受此项目资助出访的学生,听他们分享国外的回忆和见闻,跟他们共话学术的成长和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心中那片异国的风景。

人物名片:成桂明,女,新疆人。北京大学中文级博士生,目前从事比较文学方向的研究。4月,受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资助,到德国明斯特大学艾伦普莱斯斯威夫特研究中心(Hermann J. Real

提起明斯特,可能很多人还比较陌生。但正是这个坐落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部的大学城和文化中心,给20164月初到此地的成桂明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回忆。这次交流,让她得以踏着春天的脚步出发,在异国他乡邂逅了又一个春天:这是明斯特大学宿舍窗外的一树繁花,是当地最美的warmly welcome”的回复。于是,北京——台湾——明斯特,三个地点就这样因为一位18世纪的英国作家,被学术的红线连接了起来。

之后的申请流程和手续办理也相当顺利。尽管北大校内的流程有些复杂,但在研究生院细致的工作和老师们的耐心帮助下,申请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麻烦。除了按照相关规定按部就班地准备所需材料之外,出国前的见面交流会也让她受益良多。“见面会开过之后,我再也没有问过研究生院的李爽老师和李萌老师任何问题,一路按部就班,很快都能顺利搞定。”成桂明笑着说。

201641日,北京时间凌晨240,她坐上了从北京飞往法兰福的航班,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出国访学。

一个人长途旅行,不免忐忑难安。毫无德语基础和出国经验的她难言兴奋,但更多的是对未知环境的畏惧和紧张。不过她同时又想起了当初申请出国的初衷:虽然首要目的是为博士论文搜集必要的研究材料,了解国际相关研究的现状,但内心可能更多的还是想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克服自己因为对生活现状的习惯而逐渐滋生的怠惰、懒散和紧张。在经过三年相对固定的环境待久了,需要出去见见世面、长长见识,换口不一样的空气,看看不同的衣食男女,在经历中沉淀自己。当偶尔的不安来袭时,她会告诫自己:好好享受不一样的生活,感受新环境的魅力,沉静下来,享受三个月的独处生活。对于明斯特,该有的应是期待,而非恐慌。 

     惊喜总是接踵而至。当她走下从法兰克福开往明斯特的火车,第一眼就见到了驱车前来迎接她的no”,男士一定要帮女士提行李,最后还是提着我那20多公斤的箱子带上了车。”回忆起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这个“提行李”的细节让她念念不忘。

之后每每提到和明斯特大学的这位和蔼可亲的教授相处的点点滴滴,成桂明的脸上总会有近乎在生活中,本人十分热爱自己的研究领域,自2003雷亚尔教授非常强调有所择别的阅读,关于斯威夫特的研究成果很多,但也有参差,要根据自己的方向先去阅读相关领域最好的研究成果,不要什么都捡起来就读。在明斯特期间,雷亚尔教授除了常向成桂明推荐与她研究领域相关的作品,也常推荐一些当代作家的英文作品,让她有意识地培养好的英语品味。对于阅读英文原著的问题,成桂明也有所反思。“其实我读英文原著并不是很多。本科期间接触英文作品相对多一些,但接触的大都是被加工过的节选、文学史,因为课程量较大,也没有太多精力去读很多原著;研究生阶段方向更加细化,我读的是翻译,英文原著读得也不多,读研阶段我开始了文史哲跨学科的阅读,这也是我在博士阶段选择比较文学专业的原因之一。”在雷亚尔教授后,他对她学习和生活的关心,不仅让她在一个陌生的国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更让师生二人愈发默契。my Chinese daughter雷亚尔教授的支持。研究中心本身就是一个图书馆,三个办公室都放满了图书。教授得知成桂明的研究主题是“斯威夫特与古今之争”后,不仅腾出了一个特别大的书桌专供她使用,并根据她每次提出的需求亲自将相关研究的专著、论文等资料都一一找出,并“授权”她享受“特殊待遇”,可以将图书馆的书带回宿舍继续阅读。刚到中心时,他首先要求成桂明了解斯威夫特近三十年在西方的研究状况,让她浏览了全套

阿泽那一池粼粼的波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