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守正创新 引领未来——北大与中国研究生教育同行100年庆祝大会暨国际论坛”举行

2017年12月12日,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守正创新 引领未来——北大与中国研究生教育同行100年庆祝大会暨国际论坛”在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原主任韩启德,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李军,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黄宝印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大会。此外,来自国内兄弟高校和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高校负责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学者受邀作大会报告。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党委副书记刘玉村,副校长詹启敏、龚旗煌及来自北大各院系的师生300余人参加了大会。大会由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高松主持。

大会现场

一段回顾北大及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视频拉开了大会的序幕。

林建华首先对各位参会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为北大研究生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老师和同事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说,北京大学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奠基与发源地,自1917年北大成立研究所并开始招收研究生,北大的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做出了很多优秀的学术成果,构建了光荣的学术传统,在很多方面都引领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

林建华致辞

他指出,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北大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奖助以及国际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在国内最早改变博士生招生办法,采取申请-考核制,启动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的改革,激发了导师培养学生的内在动力,也对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林建华希望在国家建设“双一流”高校和北大建校120周年之际,各位专家和学者能够共同探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律,对中国未来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过去几十年,北大和世界多所大学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未来要通过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把它作为重要的抓手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他还表示,希望北大能在更多的领域与世界大学合作,未来北大毕业的博士生能够在全球的高校任教,一起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作出更多的贡献。

杜占元代表教育部对北大的全体师生校友及教育管理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他说,北大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开拓者和引领者,开创了我国国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和学术大师。他指出,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时期,北大研究生教育的百年历程也是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9年,研究生教育恢复发展期;第二阶段是1999年至2013年,研究生扩招的快速发展期;第三阶段是从2013年开始的内涵式发展时期。他表示,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肩负着自主培养我国高端人才的历史使命,推动并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命题。

杜占元致辞

他认为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主要应有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立德树人、优化结构和发挥“双一流”的引领带动作用等五方面的内容。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一是要坚持立德树人,立足中国特色、中国方案;二是坚持科研育人;三是坚持实践育人;四是坚持守正创新。他希望北大的研究生教育在下个百年能够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始终为我国乃至世界研究生教育贡献北大方案、北大标准和北大智慧。

韩启德在致辞中通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故事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数量的增长情况,他表示,中国的研究生不仅数量大幅增长,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但在研究生数量和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审视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等问题,把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核心地位,在结构改善、评价标准和交叉培养等方面继续改进研究生教育。他希望北大的研究生教育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水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韩启德致辞

最后,林建华作了“面向未来: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报告,从北大研究生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方面梳理了北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并进一步指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要从学习跟踪向超越引领转变,通过借鉴全球最好的研究生教育,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首先必须和国家、地方的快速发展和广阔空间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其次要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把借鉴来的东西放在中国的文明中,共同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他希望通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学校整体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随后的国际论坛由龚旗煌和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工学院院长张东晓主持。论坛上,赵沁平介绍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开展的工作。美国芝加哥大学副教务长David Nirenberg作了“博士研究生教育: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报告,和与会者分享了芝加哥大学过去125年来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研究生教育创新、创造的特征和他对博士生教育培养的思考。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报告的题目是“研究生教育:学位与非学位的探讨”,从反省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与学位相关的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诸多问题,希望在反思中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兼副教务长Susan Porter则以“面向21世纪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为题系统比较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9、20世纪与21世纪的博士研究生在知识、创新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差异,并对未来的博士生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和思考。

下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副教务长Anthony Smith,杨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副校长、教务长Stephen Garton,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黄宝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院长、副教务长Robin L. Garrell,厦门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邬大光,英国牛津大学生理、解剖、遗传学系主任David Paterson,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Elizabeth Smyth,北京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Glen Gaulton分别作了“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大陆基础研究地貌图”“人才培养与科研产出并重:澳大利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挑战”“充分发挥学位中心职能,助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博士培养,领航全球”“领跑与跟跑:高等教育的变革时代”“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探索”“研究生研究什么?——从知识的视角讨论研究生教育的未来”“迎接挑战砥砺前行——多伦多大学研究生教育”“健康中国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和医学教育”和“生物医学研究生教育:学术界内外的职业发展”的报告。(文/新闻网记者 张疆) 

摄影:刘月玲

编辑:山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