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黉门对话”专家主题论坛第二十八期:诗学与诗歌史研究新视野

近年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推出了一个重要举措,在文理各院系举办多场“黉门对话”,旨在促进研究生教学与科研活动。20171022,由中文系主办的“黉门对话:诗学与诗歌史研究新视野”论坛,在未名湖畔的人文学苑举行。华堂论学,栋宇斯辉,论坛以轻松活泼的对话形式进行,邀请了十八位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分别就各自主题进行了学术对话,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在京各高校的研究生、访问学者150余人参预论坛,气氛热烈。论坛开幕之际,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到会致辞,并就融通古今谈了自己的看法,对论坛寄予期待。本次“黉门对话”的主持人钱志熙教授介绍了论坛的宗旨,并阐述他自己对诗学与诗歌史研究的一些看法,强调了在诗学、词学、曲学等传统学术领域提倡“知”、“能”并重的必要性,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呼应。

北京大学中文系葛晓音教授的主题发言《杜甫的“奇思”与诗歌体式的关系》,从想象方式着眼,指出杜甫在楚辞到李白的传统之外,开启了另一种浪漫奇想的新境界,是对传统创作方式的重大突破。杜甫对近体和古体两类诗体“求奇求变”的不同把握,充分利用了各种体式的表现原理。福建师大蔡彦峰教授在对话中强调,葛教授对诗歌体式特点的深入分析与精到的诗歌品鉴令其深受启发。

1葛晓音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张宏生教授的主题发言《姚鼐为何弃词不作——兼论乾嘉年间的词学观念》,由“姚鼐为何弃词不作”的两个生动的故事入手,探讨乾嘉年间词学观念的产生及原因,并以辨体意识收结。《文艺研究》编辑陈斐先生在回应的同时,也谈了自己对当代诗学研究某些困境的看法。

2张宏生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韩经太教授的主题发言《中华诗情画意的阐释学历史生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是“道德文章”和“诗情画意”的结合,“文以载道”精神需加上“道法自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张剑研究员认为韩老师的人文怀抱与理论创新值得学习,“诗情画意”的美学概念源自中国诗与画之间基于审美经验的平等地位。

3韩经太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的主题发言《论<诗经>虚词的音乐功能与诗体功能》,把《诗经》中的虚词分为嗟叹词和语助词两大类型,分析它们在声音的组合与四言诗体的构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海燕副教授在评点中介绍了赵敏俐先生关于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的特点。

4赵敏俐教授

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王兆鹏教授主题发言《宋词的现场勘查与深度阅读——以欧阳修<朝中措>为中心》从时间现场、人物关系、身心状态、空间位置等角度,对《朝中措》展开多层次的解读。北京大学中文系张一南助理教授认为,王教授的研究对同类研究具有示范作用。

5王兆鹏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教授的主题发言《易代之际诗学研究的文献问题》,强调一代之际诗学文献的特殊形态,如作者的有意遗失、同代人作品真伪混杂、跨代作家的认定、作家别集未按创作时间整理编撰等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查正贤副教授认为,去除对易代作家的先入之见,才能切实地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

6左东岭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张健教授的主题发言《诗韵类书籍考论》,以“诗艺与启蒙”为题,对宋末以来新出现的系统编集诗学启蒙书籍这一诗学现象做了文献梳理和分类,并提出启蒙诗学可作为研究精英诗学的参照。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刘青海副教授认为,张老师将诗韵类书籍纳入文学研究,别开生面、足可为后学范式,并就颜真卿《韵海镜源》的具体问题与张教授进行讨论。

7张健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钱志熙教授的主题发言《唐代诗论的两大脉络及其渊源、流变》,提出唐代诗论两大派之说,其中格式派诗论的发展以性灵论为基础,直接渊源于声律学,在唐代演变为境界论。复古派则沿着南朝提倡风骚的脉络,真正起点是重倡古风创作实践的发生。《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郑园老师对钱教授近年在唐代诗论方面相关研究作了介绍,并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如杜甫与格式诗派的关系。

8钱志熙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杜晓勤教授的主题发言《唐代“格”、“律”、“体”、“调”及相关诗学概念考释》,对相关概念在唐代诗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作了深入辨析。《文史知识》执行主编刘淑丽老师指出杜教授该研究在“考镜源流”上的意义。

9杜晓勤教授

本次“黉门对话”从义理、辞章、考据等多个层面透视中国古代诗学与诗歌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既有宏观探讨,也有微观论证,所涵盖时间上至《诗经》、下迄明清诗词,视野极为开阔,对话富于启发,给与会的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专家学者与听会师生之间也展开热烈问答讨论。论坛最后在葛晓音教授精彩的总结中落幕。

撰稿人:叶跃武、郑子欣

摄影:郑佳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