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邂逅明斯特,一场难忘的学术之旅

    为了给在校研究生创造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促进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于2009年设立并正式启动博士生短期出国(境)研究项目,资助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到国(境)外本学科领域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短期研究和访问。至今,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有500多名博士研究生通过此项目出国出境进行了学术交流,并收获了美满的学术旅程。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学生记者团采访了受此项目资助出访的学生,听他们分享国外的回忆和见闻,跟他们共话学术的成长和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心中那片异国的风景。

 

 

人物名片:成桂明,女,新疆人。北京大学中文2013级博士生,目前从事比较文学方向的研究。20164- 6月,受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资助,到德国明斯特大学艾伦普莱斯斯威夫特研究中心(Ehrenpreis Center for Swift Studies进行为3个月的学术交流,外方导师为赫曼·雷亚尔Hermann J. Real

 

提起明斯特,可能很多人还比较陌生。但正是这个坐落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部的大学城和文化中心,给20164月初到此地的成桂明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回忆。这次交流,让她得以踏着春天的脚步出发,在异国他乡邂逅了又一个春天:这是明斯特大学宿舍窗外的一树繁花,是当地最美的阿泽湖的一池春水,更是让人如沐春风的雷亚尔教授的悉心关照和敦敦教诲。

 

第一次出门远行

对于成桂明而言,这次短期交流是她第一次走出国门,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生活。不过在回想起这次远行时,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非常非常的顺利”,似乎生活处处都为她备好了惊喜。比如此次出访机会的获得,在她的描述里,多少有些偶然的色彩。博二的暑假,在台湾辅仁大学组织的“西洋古典暨中世纪文化研习班”学习拉丁语期间,她在中文系康士林(Nicolas Koss)教授的引荐下,拜访了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的单德兴教授。通过单教授的介绍,她才第一次知道国外有个专门的斯威夫特研究中心,并且这个中心不在欧美,而在德国。在决定申请之后,她给中心网站上给出的邮箱发了一份申请邮件,很快就得到了“warmly welcome”的回复。于是,北京——台湾——明斯特,三个地点就这样因为一位18世纪的英国作家,被学术的红线连接了起来。

之后的申请流程和手续办理也相当顺利。尽管北大校内的流程有些复杂,但在研究生院细致的工作和老师们的耐心帮助下,申请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麻烦。除了按照相关规定按部就班地准备所需材料之外,出国前的见面交流会也让她受益良多。“见面会开过之后,我再也没有问过研究生院的李爽老师和李萌老师任何问题,一路按部就班,很快都能顺利搞定。”成桂明笑着说。

201641日,北京时间凌晨240,她坐上了从北京飞往法兰福的航班,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出国访学。

一个人长途旅行,不免忐忑难安。毫无德语基础和出国经验的她难言兴奋,但更多的是对未知环境的畏惧和紧张。不过她同时又想起了当初申请出国的初衷:虽然首要目的是为博士论文搜集必要的研究材料,了解国际相关研究的现状,但内心可能更多的还是想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克服自己因为对生活现状的习惯而逐渐滋生的怠惰、懒散和紧张。在经过三年相对固定的环境待久了,需要出去见见世面、长长见识,换口不一样的空气,看看不同的衣食男女,在经历中沉淀自己。当偶尔的不安来袭时,她会告诫自己:好好享受不一样的生活,感受新环境的魅力,沉静下来,享受三个月的独处生活。对于明斯特,该有的应是期待,而非恐慌。

     惊喜总是接踵而至。当她走下从法兰克福开往明斯特的火车,第一眼就见到了驱车前来迎接她的雷亚尔教授。在三个月的相处期间,这位老人“超出了我对导师的所有想象”。

 

古稀之年的良师益友

“请问是来自中国北京的学生吗?”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成桂明一下火车,一位白发银须的耄耋老人就迎了上来,用流利的英文问道。

“是的,您一定是雷亚尔教授吧!”教授点头并拥抱了她。

第一次见面,师生二人并没有特别生疏。事实上,早在来到明斯特前,成桂明已经跟雷亚尔教授保持着密切的邮件交流。教授不仅关心她的行程,还提前一个月提醒她尽快办理入住手续、帮她事先取到了宿舍钥匙,并找中心的老师为她借好了自行车,解决了一堆生活上的问题。尽管如此,见面之后雷亚尔教授的绅士风度和热情还是让她有点受宠若惊。“我的外导已经78岁了,但特别绅士,上来就要提我的行李,我自己都感觉很不好意思。我的箱子挺沉,我说我自己可以提,但是他坚决地说“no”,男士一定要帮女士提行李,最后还是提着我那20多公斤的箱子带上了车。”回忆起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这个“提行李”的细节让她念念不忘。

之后每每提到和明斯特大学的这位和蔼可亲的教授相处的点点滴滴,成桂明的脸上总会有近乎obsessed的表情,超级nice是她口中不停出现的词。在她滔滔不绝的分享中,美好的记忆仿佛历历在目,一位传统、绅士、严谨又不失热情和感性的耄耋学者的形象,也在我们眼前愈发鲜活起来。

在生活中,雷亚尔教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德国绅士,丝毫没有教授的架子。有的时候,他是“翻译”,帮成桂明跟完全不会英语的宿管阿姨、办电话卡的工作人员交流;有的时候,他是“司机”,不仅在她到达的第一天开车带她参观了整个城区,还每次在坐班日亲自送她回宿舍;有的时候,他又是“亲人”,帮她第一时间给家里拨通电话报平安,关心她的家庭情况和日常生活,并且每个月都会邀请她到自己家中做客,向她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一起吃饭、畅聊。而在学术上,雷亚尔教授又是一位十足的严师。本人十分热爱自己的研究领域,自1966年参加工作直到2003年退休,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斯威夫特研究中心,工作了半个世纪,现在仍在为自己的爱好无偿从事研究;对于学生,雷亚尔教授始终坚持严格要求。在交流中,他告诉成桂明,一个老师对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严格要求他,总有一天学生会为此而感激的,并分享了很多他与学生之间的故事。据成桂明回忆,雷亚尔教授非常强调有所择别的阅读,关于斯威夫特的研究成果很多,但也有参差,要根据自己的方向先去阅读相关领域最好的研究成果,不要什么都捡起来就读。在明斯特期间,雷亚尔教授除了常向成桂明推荐与她研究领域相关的作品,也常推荐一些当代作家的英文作品,让她有意识地培养好的英语品味。对于阅读英文原著的问题,成桂明也有所反思。“其实我读英文原著并不是很多。本科期间接触英文作品相对多一些,但接触的大都是被加工过的节选、文学史,因为课程量较大,也没有太多精力去读很多原著;研究生阶段方向更加细化,我读的是翻译,英文原著读得也不多,读研阶段我开始了文史哲跨学科的阅读,这也是我在博士阶段选择比较文学专业的原因之一。”在雷亚尔教授看来,中文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也是令人尊重、充满智慧的语言,但在研究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国际学术界依然以英语为主导的现状。所以希望成桂明要多读英文原著,并且尝试用严谨地道的英文写作论文。

在国内的学习生涯中,成桂明已经形成和保持着自己相对独立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不会以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麻烦老师,更习惯了出门在外,对父母报喜不报忧。可是遇见雷亚尔教授后,他对她学习和生活的关心,不仅让她在一个陌生的国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更让师生二人愈发默契。我发现在他面前敢于问任何问题,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他对我来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一个月之后我们更熟悉了一些,他每次见到我就会说Ohmy Chinese daughter,每天用不同的英语表达问候我今天或者这周过得怎么样,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问候的话。通过这种方式,他每天都会刻意教会我一些俚语、俗语,让我记下来,下次考察我。后来回国之后,我们互相写邮件也是这样。他每次都会用一些新词,我也就立刻知道了他的意思,下次写邮件就会专门用到这些词。”成桂明笑着说。

 

学术宝库的探秘

明斯特大学成立于1631年,经历重重困难后,才成就今天的伟岸。她与欧洲学术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经过一代代学者的积累,藏书也极为丰富。成桂明来到明斯特大学的斯威夫特研究中心交流学习,是怀着“寻宝”的目的的。因此,为了不虚此行,她的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中心。每天早上9点,她准时来到中心阅读作品、查找资料,中午吃个简餐后继续翻阅材料,到下午5-6点回宿舍,被她戏称为“坐班”。即便是周末她也没闲着,忙着把中心里对自己研究有用的图书资料扫描成电子版,装进U盘供回国后查阅。在交流即将结束时,她已经扫描了十几个G的书带了回来。整整三个月,除了一次短暂的旅行,她都沉浸在斯威夫特及其相关研究的书海中。

之所以能够充分利用中心的优越条件,自然也离不开雷亚尔教授的支持。研究中心本身就是一个图书馆,三个办公室都放满了图书。教授得知成桂明的研究主题是“斯威夫特与古今之争”后,不仅腾出了一个特别大的书桌专供她使用,并根据她每次提出的需求亲自将相关研究的专著、论文等资料都一一找出,并“授权”她享受“特殊待遇”,可以将图书馆的书带回宿舍继续阅读。刚到中心时,他首先要求成桂明了解斯威夫特近三十年在西方的研究状况,让她浏览了全套Swift Studies杂志和一共6卷、每隔5年在明斯特召开一次的斯威夫特研讨会论文集,里面都是斯威夫特研究的最新成果。

 

但对成桂明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资料的获取,而是研究心态的改变。短短三个月,她在雷亚尔教授的引导下,在书海畅游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位和自己以前认知不一样的斯威夫特。“其实我一开始研究斯威夫特很难说是对这个人感兴趣,更像是迫于尽快确定一个论文题目的压力做出的决定。另外,我最初对他的了解也不多,早先我读了《格列佛游记》的原著,后来受到阿兰·布鲁姆对《格列佛游记》的解读的影响,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但对于很多重要的相关论著,其实并不熟悉。后来跟导师张辉老师聊的时候,发现这可以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就选定了这个题目。后来看来各种关于斯威夫特的传记,发现斯威夫特作为一名讽刺作家,有其深刻的批判性,洞若观火的敏锐,但也有其性情古怪、刻薄的一面,离我理想中的研究对象的形象有些距离。但是去了明斯特大学斯威夫特研究中心之后,雷亚尔教授非常强调要热爱自己的研究对象。他经常指着斯威夫特的画像,对我说‘this is your man——the man you should marry’,在潜移默化中激发我的兴趣。后来读得越多,越了解他,就越能理解他,也就越想研究他了。”说到这里,她不无感慨,“做研究可能应该就像谈恋爱一样,要跟研究对象建立某种关系,如果没有这种沟通,做出来的论文可能就没什么气韵,自己受益也不会大。”

 

湖畔林间的如诗风景

北大有未名湖,在明斯特,也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落在古城边上,那就是阿泽湖。这个条状长湖见证着明斯特一年又一年的春夏秋冬,陪伴着大学城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在成桂明的眼中,明斯特的春天似乎也因为这湖而一直是明媚的。在宿舍的窗外,就是一树烂漫的繁花;走出宿舍拐个弯,就能看到阿泽那一池粼粼的波光。

 

明斯特位于德国西北部、安河和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河畔,是一座超过1200年历史的古城,也是北威州的文化之都。它跟北威州的其他城市不同,工业主要分布在外围,城里则遍布了为数众多、以教堂为主的老建筑。在成桂明的记忆中,明斯特常常能在傍晚看到桥上骑车停步的人,或散步、或跑步的人,在夕阳射水、流云点金、飞鸟划过时停下来仰望天空,或俯瞰湖面,静静享受大自然浑然天成之美。白天悠然骑行、穿梭林荫,夜晚河上光影、绰绰约约,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境。生活在这样的天堂小镇,再快的脚步也会慢下来,再浮的心也会沉下来。林荫道中,从孩童的玩耍到鹤发的爱情,便是一个人想要的一生的美好和宁静的缩影。

“明斯特是一个学术小镇,没有地铁,公交线路也不多,道路也不像北京这样横平竖直,而是跟自然完全融为一体。路上全部都是德语标识,再加上当地人说英语并不普遍,而我又一个德语单词都不认识,所以去了一个星期还在迷路,都是靠着德语助手边查边走,但在迷路中偶然撞到的风景更有意思。”成桂明这样描述在明斯特城里行走时的感受。不过,这并没有阻挡她多去几个地方看一看,雷亚尔教授也鼓励她利用这次机会多积累一些“他者”的经验。除了明斯特之外,她还去了莱茵河畔的科隆、杜塞尔多夫和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几个城市之间相距不远,交通便利。而在谈及印象最深的景点时,她为我们分享了看到赫赫有名的科隆大教堂的感受,依然难掩激动:“科隆大教堂非常震撼,它就坐落在科隆火车站旁边。那天晚上下着雨,我刚一出站,大教堂就映入眼帘,当时立刻感觉到了一种从头到脚的酥麻,我是第一次被建筑的美带来这样的震撼!”

 

回国后,成桂明仍然与雷亚尔教授经常联系,向他问候并继续请教问题。教授为她交流时间过短而感到惋惜,也期盼她能再过去,并邀请她参加20176月将在明斯特举办的“第七届斯威夫特研讨会暨纪念斯威夫特诞辰350周年大会”。而三个月的时间太短暂,同样也成为成桂明这次交流过程中唯一的遗憾。在她对明斯特之行的回忆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概括了她与这座城市的美妙邂逅和这段难忘的学术旅行:“最后一次从雷亚尔教授家里做客出来,已是晚上九点,夕阳柔和地撒在明斯特大地的田野上,道路蜿蜒,经过一个又一个村庄,看着看着离愁别绪就自然地漫了上来。第一次出国就来到明斯特这样美丽怡人的地方,遇到那么多博学友善的老师,坐在世界上最好的关于斯威夫特研究的图书馆里学习,雷亚尔教授和他美丽的妻子艾丽卡待我如同家人,这次短暂的访学一定会是我终身难忘的回忆。”

 

采编:唐枭雄    高海彦    朱彦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