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唐士其主讲才斋讲堂第130讲:老子思想中的“有”与“无”

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也熠熠生辉,但现今社会风气浮躁,大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足够了解、是否足够重视?2016年12月1日晚,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唐士其教授做客才斋讲堂,作了题为“老子思想中的‘有’与‘无’”的主题讲座。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明利主持并全程参加了讲座。

唐士其教授作讲座

唐士其教授首先以认识论为切入点,为大家讲述了西方视野中的视域论和拟人论。从视域论观点来看,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看待事物、看待世界的视角;从拟人论的观点来看,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知识与认识知识的人的相互作用。回到《老子》第一章,开篇“道可道,非常道”讲述了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唐士其教授结合《中庸》《庄子》《周易》等著作对“道”的阐释讲道,老子的认识论中认为可以认识事物,但与事物本身的真理仍有不小差距。第二句“名可名,非常名”,命名对于西方哲学和老子哲学来讲都很重要,但老子认为这种命名和定义难以与事物真理一致,只能借助它来接近事物根本、理解事物,所谓“得意而忘言”。对于老子而言,前两句揭示了知识的有限性和事物的无限性,只能尽可能完整去描述、理解,而不可能真实到达。第三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唐老师为大家阐释:无即为无名,有即为有名,主要是认识论上的有与无。第四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指虽有工具、方法、技术,但操作的时候反而应该忘却工具的存在,遵循事物规律,掌握无的艺术,“得手而应心”。最后一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与无都来源于玄妙之门。唐士其教授认为第一章是《老子》中提纲挈领的部分,首先反映了老子的认识论,是一种健康的怀疑论,认识可以反映事物真理但又不能完全真实达到;其次揭示了老子哲学有与无的基本含义;第三是阐释了有与无之间的关系,有无相生,互为条件。

接下来,唐士其教授对老子思想中的“有”与“无”进行了讲述。“无”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指代未知世界,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许多的虚无、不可知存在。第二是指作为整全的无,无作为一种符号,是世界的整体。第三是指与有相对的无,作为行动原则的无是说无为而无不为。

整场讲座,唐士其教授通过对《老子》第一章内容的详细分析,并结合老子思想的整体,对老子的两个关键概念“有”与“无”进行阐释,揭示了老子所谓的“无”指的是人类认识尚未理解的世界、是整全、是一种能够使技术得以发挥的行为的艺术。随后,刘明利老师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识进行了相关补充。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学术简历

唐士其教授,1985年进入北京大学,本硕博学习,1995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并任教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其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访问研究3年。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想、比较政治学。主要著作包括《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西方政治思想史》《全球化与地域性》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