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陆林主讲才斋讲堂第160讲:守护心灵 共建未来

近年来,精神与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问题,而精神医学的发展可有效针对不同症状的心理疾病加以归纳、分析及治疗。2018年6月14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陆林教授以“守护心灵、共建未来”为题,系统地概述了精神医学学科框架,探讨了精神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大事件和未来发展方向,并指出了研究生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与现有的干预手段。

陆林主讲才斋讲堂第160讲:守护心灵 共建未来

讲座开端,陆林教授开门见山地道明了精神医学与健康的关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适应之完全健康状态。在充分认识到精神医学对人类健康的积极作用后,医学家在进行诊断时,会结合病人的心理及精神状态,以完善对病因的理解。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总计发现和命名了157种精神疾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精神疾病造成的负担极为显著,而低就诊率、低诊断率和高未治率是三个导致精神疾病高负担的主要因素,未来的一系列政策会力图减轻这三大因素对公众精神健康的干扰。此外,围绕精神疾病的病因研究也在不断地进步,目前广泛认为精神障碍和疾病是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总结来说,生理因素包括遗传、理化生物、年龄、性别和机体功能状态五方面,而心理、社会因素则涉及到婚恋与家庭、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变化与个体生活事件等多个方面。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则是针对精神疾病的三大治疗手段并各有不同的功效。

梳理完精神医学的疾病分类、病因病理及治疗途径的框架后,陆林教授接着介绍了精神医学的大事件。习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奥巴马签署的“二十一世纪治愈法案”、Science杂志发表的精神疾病研究成果、美国颁布的“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战略计划”、多国筹备的“大脑计划”及若干国际线上心理健康平台无一不是通过跨国合作、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的方式,朝着守护心理健康的目标不断迈进。

承接上述大事件所带来的进步,陆林教授谈及了精神医学的研究进展,主要包含了对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睡眠障碍、阿尔兹海默症、自闭症的病理剖析。其中,他特别点明了睡眠障碍对抑郁症、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精神疾病的潜在诱发关系,并简单介绍了自身团队在精神心理疾病和睡眠障碍的临床诊疗技术和发病机制研究方面的成果,陆林教授的研究在精神医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应对种种精神疾病在现代人群中的蔓延,陆林教授建议加强精神障碍的机制探索,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利用精神疾病大数据,以期在未来实现精神疾病的精准治疗。另外,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能促进精神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产出更具体、完美的治疗方案。

讲座最后,陆林教授不忘提醒研究生在求学过程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对应的防控措施,总结了研究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因(心理素质缺陷的延迟表现)及外因(外界多重压力的集中激化),劝导同学们需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并树立科学的健康观、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来增强阅历和人际关系、提高挫折承受力、寻求及时的心理咨询帮助并理智对待心理疾病。

提问环节

在提问环节,陆林教授针对同学们关于理想的睡眠时间、网络成瘾的危害和把控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详尽的回答,并指出精神医学的任重道远和广阔发展空间。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