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 | 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培养高水平人才——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编者按:近年来,北京大学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各院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招生选拔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经验和成果。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新时代北大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生院推出“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系列报道,集中展示各院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特色和成果,供相互学习借鉴交流,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学院科学研究工作密切相关。化学学院长期以来坚持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思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杰出人才为使命,重点培养在校研究生探索科学真理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北大化学系/化学学院成立至今,共授予研究生学位4864人(其中博士学位2264人,硕士学位2600人)。多年来,学院持续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途径和方法,逐渐形成了一套以人为本、科学规范、成效显著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学院共有在读研究生661人(其中博士生660人,硕士生1人),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维持稳定。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根本。多年来化学学院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将学术道德与科学诚信教育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并通过规范的管理制度、系统的教学实践这一目标。

化学学院育人模式

开设《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写作》课程

该课程于2004年在学院开设,至今已有16年历史,成为品牌课程,为本院研究生一年级必修课,同时也深受其他院系研究生欢迎。课程贴近研究生科研和学习生活的实际需求,针对一年级研究生的特点开展教学,将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诚信与伦理、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方法、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等方面的内容有机结合,课堂形式多样,并邀请不同领域和专业的学者为学生作报告,拓宽学生视野,加强人文关怀。

学术道德规范化管理

学院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统一纳入全院学术道德宣传、监管、调查范畴。学院于2003年成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并通过《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学术道德委员会工作条例》,每年新生入学学院均将《工作条例》发放给全体新生,作为入学教育中重要的环节。

探索学制改革

化学学院从2000年起,在全校首先进行研究生学制改革试点,开始招收5年制博士研究生;自2004年起,除少数硕士起点4年制博士生及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生外,全部实施5年制硕博连读;2018年,学院取消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生、硕博连读生,全部改为直博生。多年来的学制改革实践已显示出其优越性,5年制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更从容地选择一些学术意义更大、难度更高的课题进行原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使得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许多研究生在研期间已经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部分成果获得国内外专利或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强化培养过程管理

培养模式与特色

学院博士生培养模式

学院博士研究生按一级学科招生,超过90%学生为免试推荐选拔,辅以“申请考核制”招录。入校后开始按照培养计划进行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并于入学后第一学期参与全院三个课题组轮转,轮转结束通过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鼓励研究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专业。学院以系所为单位,严格规范并细化综合考试、中期考核、预答辩、论文评审答辩等关键环节的把关,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院于2019年通过《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实施细则》,鼓励博士研究生以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著作等多种形式发表学术创新成果,同时规定可以以“综合评价”的方式呈现创新成果。这一改革将定量评价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数,与定性综合评价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论文选题、创新思路等方面相结合,逐步探索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体系。

发挥导师培养主体作用

学院注重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导师承担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的首要责任,全面负责学生的研究选题和进展、数据分析与审核、论文写作等工作。同时,学院还倡导全院导师积极参与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研究生评奖评优、学术创新评审等活动,参与学院工作的同时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培养制度化管理

多年来,化学学院遵循“以人为本、照章办事”的理念,形成了完整的培养管理流程,制定了各项规范的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工作条例》《化学学院专业课程设置》《化学学院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规定》《化学学院研究生管理规定》《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综合考试和中期考核规定》及各二级专业考试考核规定等规章制度,并将相关管理制度集结成《化学学院研究生工作文件汇编》,每年修订一版,发放给全体新生。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每年组织多场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逾百人来学院访问讲学,组织类型多样的学术活动,并积极支持研究生出访,培养学生学术交流能力和洞悉前沿的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

兴大报告

兴大报告创办于1995年,至今已举办25年累计582期,成为化学学院享誉海内外的学术讲座品牌。2015年学院成立专门的学术交流遴选委员会,将兴大报告升级为高端学术讲座计划,使之日益发挥重要的学术国际影响力;2018年,学院还组建了兴大学生报告委员会,由学生负责部分兴大报告人的选定及邀请工作,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为学生与世界顶级学者提供交流机会。目前,兴大报告作为化学学院研究生必修课,每周一期,开课周期为一学年,是学院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门必不可少的前沿学术报告课程。

兴大报告

承办学术交流活动

学院积极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以2019年为例,学院就曾经举办“PKU-SFBC国际化学生物学论坛”“高分子合成暑期学校暨第三届软物质科学前沿论坛”“第三届物理化学研究生前沿论坛”“第五届能源转化与存储国际研讨会”等多项学术会议。这些学术交流活动的举办,营造了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培养造就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研究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学院承办的学术交流活动

举办学生学术创新活动

学院组织开展了大量具有化学特色的品牌学生学术创新活动,如“化学之星”评选、“新青年、新化学”中国化学青年论坛、“挑战杯”竞赛、“走进课题组”系列介绍、“陶氏化学可持续发展创新大赛”等,为研究生学术交流、学术创新和综合能力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化学之星活动答辩现场

同时,为促进学院教师与学生交流,学院还打造“Chemical Bonding”师生交流平台,采取多种互动形式,如:师生面对面、校友沙龙、“Happy Hour”等,邀请师生共聚,进行开放性讨论,助力研究生人才培养。

多年来,化学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探索中发展、传承中创新。学院坚持“确保质量,追求卓越”的研究生培养格调,强化培养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同时致力于营造开放、繁荣的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多年努力,学院育人工作成效显著,人才质量稳步提升,涌现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众多优秀研究生毕业后在国内外知名学府取得教职或进入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工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