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年轻博导谈心得——中国语言文学系董秀芳

自1999年国家下放博士生导师审批权以来,北京大学博导遴选制度经历了从教授中遴选博导(1999年)—破格遴选副教授博导(2003年)—“不定资格制”遴选博导(2005年)—博导遴选备案制(2015年)—新聘教师博导资格直接确认(2018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在促进年轻教师成长,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方面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过去十多年来,有许多新体制助理教授成为博士生导师。目前,年轻教师已经成长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队伍的有生力量,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北京大学百廿校庆之际,推介各学科年轻博士生导师,交流经验,分享他们指导博士生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心得与体会。

 

董秀芳,1972年生。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对于培养博士生我还是处于学习和探索的阶段,还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只能说一说自己的一些体悟。

 

一、博士生的个性化培养很重要

每个博士生的学术特长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可能都不一样,因此需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给予读书方法和研究思路上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经常要跟学生单独约谈,了解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讨论他们的学术规划。

二、对待博士生要宽严结合

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学生比较外向和成熟,比较能够接受批评意见,这样多敲打一点也无妨;但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信心不足,就需要多鼓励。我的体会是年轻博导容易做到严格,但不易做到宽容。刚带学生的第一年,我感觉自己失之于严,包容不够。有机会时,我就向系里资深的博导老师讨教,询问他们带学生的经验,学习他们的从容与宽和。时刻提醒自己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由地成长,激发他们对学术的兴趣,让他们保持钻研的动力和热情。

  三、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大家共同讨论

读书会上,由学生分享阅读到的文献或者报告自己的研究,老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报告内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具体的指点。每次读书会后,请学生总结讨论要点和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而且,也鼓励学生在平时多在一起讨论问题,写出论文之后互提意见。

  四、鼓励学生在读期间通过写学术论文提高自己的研究能

告诉学生做博士就是为了将来给人类贡献新知。学生交上来的一篇论文,可能99%都没有价值,但要努力找到那1%的可取之处,告诉学生那个地方可以深入挖掘下去,发展成文。有时学生的思考方向是错的,不过论文中提供的材料有价值,这时就肯定学生的观察,并具体指导学生从合理的角度入手来分析材料,这样学生就学到了研究方法。我个人产生了新的研究想法,也会无私地分享给学生,如果有学生感兴趣,就与学生共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搜集材料和如何论证,并与学生共同修改成文。另外,我也经常鼓励学生有高远的眼光,不一定和导师研究的内容相似,要勇于开拓自己的科研领域。有适合学生去参加的学术讨论会,我会给学生分享信息,鼓励他们参会宣读自己的论文。

五、把对学生的爱明确表达出来

经常创造机会与学生共同到食堂吃饭,边吃边聊,这样双方都比较放松。我的一些女学生会跟我讲她们与男朋友的感情问题,有时我也出点主意。结了婚的学生会跟我讲家庭中遇到的问题,我也尽量帮他们分析。特别是对家庭出现变故的学生更格外关心。我有一个学生,早年父亲去世,入学之初母亲又去世,而且是独生女。在她母亲住院期间,我给她捐钱,也帮她寻求系里的资助。在她失去亲人后,我在内心就把这个学生看作女儿一般,假期全家外出自驾游,我也带上这个学生。我还让其他的学生尽量多跟她聊天交流或者一起出去玩玩,不要让她感到孤单。同时,我也逐渐学会了把对学生的爱明确表达出来,让学生明白,哪怕老师有时批评他们的论文,那也只是就事论事,老师从心底里爱他们,希望看到他们的进步。

 

我希望在以后不断地学习中,自己能成为一个让学生满意的导师,对得起学生的选择和他们的青春岁月,希望尽我的全力扶助我的学生成为未来的学术大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