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年轻博导谈心得——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董彬

    自1999年国家下放博士生导师审批权以来,北京大学博导遴选制度经历了从教授中遴选博导(1999年)—破格遴选副教授博导(2003年)—“不固定资格制”遴选博导(2005年)—博导遴选备案制(2015年)—新聘教师博导资格直接确认(2018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在促进年轻教师成长,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方面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过去十多年来,有许多新体制助理教授成为博士生导师。 目前,年轻教师已经成长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队伍的有生力量,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北京大学百廿校庆之际,本栏目推介各学科年轻博士生导师,以经验交流为专题,分享他们指导博士生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心得与体会。

 

董彬,1981年出生。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博士生的培养最重要的一步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对低年级博士生来说,打基础和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固然重要,但我也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组组会以及各类学术报告和暑期学校,让学生尽早接触相关领域的前沿,寻找自己的兴趣点。针对已经确定课题的学生,我会不定期组织深入讨论,时间在1-3个小时。此外,只要学生有疑问,要求面谈,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安排,做到随叫随到,解答学生们的疑惑。

二、课题组氛围很重要
在我课题组里面,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本科生思维灵活,学习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硕士生、博士生知识面相对广泛,对自己研究的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科研上相对成熟。我以讨论班和微信群的形式,把不同阶段的学生聚在一起,鼓励他们讨论交流,分享最新科研论文和学习材料,达到互相促进、取长补短的作用。总体而言,我致力于在课题组营造“peer pressure”的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共同提高。我喜欢和学生“没大没小”,时常在讨论班和微信群里开一些玩笑,活跃气氛,平时也会和学生聊一些学习科研以外的东西。我认为一个好的导师,不仅要会“教书”,也要会“育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毕业后才能在职场上有竞争力。有些学生跟我说,他们更多是把我当成师兄而不是导师。我觉得好的学术氛围一定要是有张有弛,平等自由。我不喜欢把自己当成“老板”,更希望把师生关系视为合作关系。

三、论文撰写是重点
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论文撰写逻辑清晰的表达学术观点,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创新性、可拓展性,是博士生培养的另一重点。在科研阶段,我鼓励学生把阶段性成果以报告形式记录下来,一方面有助于科研的进行,另一方面也为后期撰写论文打好基础。写作初期,我一般会先跟学生讨论好论文的大体结构,写作思路,让学生自己从头开始整理。前期我会给论文提出大方向上的意见,反复让学生自己修改初稿,这样能够极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独立写作能力。后期,我会在论文上直接修改,并要求学生每次比对修改前后的稿子,从中学习如何写作。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要点是不仅要告诉学生怎么修改,更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修改。

四、合理安排时间是挑战
新晋博导工作上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协调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和其它事务,合理安排好时间。博导初期,我感觉时间碎片化严重,若要工作能稳步进行,需要学会“化整为零”,尤其是如何把课题研究的合适部分交给学生去做。自己把握大体方向和基本技术路线,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将合适的具体工作交给学生去完成。同时,也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回旋空间,不能拘泥于自己给出的框架,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指导学生科研,对我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有相当大的促进。我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挑战自己、完善自己。我觉得带学生最快乐的是从学生那里学到新东西,从而刺激我对课题的进一步的思考。

董彬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调和分析、变分理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及其在图像和数据科学中的应用。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拥有2项美国专利。目前,已指导博士生4名、短期访问博士生1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