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年轻博导谈心得——生命科学学院钟上威

自1999年国家下放博士生导师审批权以来,北京大学博导遴选制度经历了从教授中遴选博导(1999年)—破格遴选副教授博导(2003年)—“不固定资格制”遴选博导(2005年)—博导遴选备案制(2015年)—新聘教师博导资格直接确认(2018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在促进年轻教师成长,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方面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过去十多年来,有许多新体制助理教授成为博士生导师。目前,年轻教师已经成长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队伍的有生力量,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北京大学百廿校庆之际,本栏目推介各学科年轻博士生导师,以经验交流为专题,分享他们指导博士生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心得与体会。

钟上威,1984年出生。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专项首席科学家。

 

刚进实验室时,同学们会觉得一切都很新鲜,什么都想尝试,摩拳擦掌要干出一番成绩。但这股新鲜劲儿很难持续,在经过几次实验失败的打击后,很可能就开始怀疑自己。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科研生活,我会常与他们面谈,交流彼此对科研的认识,分享自己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一、培养科研兴趣是核心。

从事科学研究,一定要有充沛的热情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即科研兴趣。实验室每周都有组会和文献阅读的集体活动,鼓励学生分享有趣的科学发现,提出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展示自己的科研思路和原创发现,并一起分析讨论,对可行的研究给予充分支持。博士研究生与之前中小学甚至本科时期的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这个阶段的学习更加强调系统性、自主性、探索性和批判性。因此,实验室会定期进行系统规范的集体培训,内容包括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学习、实例分析和实验室常用实验技术的实践,为同学们在理论和试验方面夯实基础。

 

二、科研既要“低头做”,更要“走出去”。

科学研究一定不是“闭门造车”,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和与同行的交流非常重要。因此,我要求同学们在“低头做”的同时一定要“走出去”。实验室每年资助8-10人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鼓励他们通过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的方式与学术“大咖”及同行交流学习。

 

三、实验室是我们共同的家。

在科研的同时,实验室是我们共同的大家庭,每位同学都是大家庭的主人。所有成员一起分工管理仪器设备,一起营造生活区的良好氛围。我们的生活区有自己的书库,有照片墙,定格了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我们给每位成员举办生日会,陪伴大家的成长。在传统节日里集体吃粽子、月饼、饺子和汤圆。实验室每周固定订有羽毛球场地,有公共游泳卡,也有春游和秋游等户外活动鼓励大家多多锻炼身体。当有成员离开实验室时,我们会举行欢送会,一起赠送纪念礼物。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实验室从空无一人的房间,已迅速成长为在国际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前沿阵地。展望未来,我们有压力,但更多的是充满热情,满怀希望,以最大的活力迎接新的挑战,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

钟上威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幼苗出土存活的分子调控机理。2014年建立实验室开始指导博士生,已经以通讯作者在Developmental Cell(封面文章), Current Biology, PNAS, Plant Cell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原创研究论文,系统揭示了植物怎样感知土壤深度,怎样根据土壤环境调节生长发育等重要问题的分子机制,在国际研究领域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所指导学生多次获得校长奖学金、五四奖学金等奖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