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年轻博导谈心得——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

自1999年国家下放博士生导师审批权以来,北京大学博导遴选制度经历了从教授中遴选博导(1999年)—破格遴选副教授博导(2003年)—“不固定资格制”遴选博导(2005年)—博导遴选备案制(2015年)—新聘教师博导资格直接确认(2018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在促进年轻教师成长,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方面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过去十多年来,有许多新体制助理教授成为博士生导师。

 

目前,年轻教师已经成长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队伍的有生力量,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北京大学百廿校庆之际,本栏目推介各学科年轻博士生导师,以经验交流为专题,分享他们指导博士生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心得与体会。

 

 

陈建立,1973年出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我所从事的冶金考古研究是一项文理科兼具、理性与激情并存的工作,既需要扎实的文献研究,也需要科学的实验分析。在这些工作中,我与博士生们共同协作,教学相长,获益匪浅。

 

一、从书斋走向田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田野工作是获取冶金考古研究资料的最直接来源,尊重一线考古学家及他们的成果是我们团队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重中之重是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得与失、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坚定学术信念。同时,田野考古也是学生们学习动手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实地了解当地社会的有效方式,帮助学生们从书斋走向田野。

 

二、文献积累与考古发掘,注重基础理论与研究实践的结合。

我强调学生们首先必须精读本领域的经典文献并写下读书笔记,注重长期积累,夯实研究基础;其次要及时研读国内外其他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扩大知识面,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要勤于动手,通过田野调查、发掘与实验室检测分析的深度结合,获取最原始数据并开展综合研究。这些学习和实验结果,都要在定期召开的实验室组会上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训练,努力使学生们既要具备从事研究的理论基础,又要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和正确的评判力,使他们能够迅速地独立开展研究工作。

 

三、通过冶金考古,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与探索。

冶金考古不仅是从技术与社会、资源与文明、外来因素与本土化等几个层面,以大数据的理念进行田野调查、发掘、采样、实验室检测和综合研究,更是对冶金技术与文明发展之间关系的探讨,是对田野背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

 

陈建立主要研究领域为冶金考古。担任国际冶金史大会执委会委员、咨询委员会秘书;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金属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14年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优秀青年支持计划。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等资助课题10余项,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各1项。出版专著及合著7部,发表论文120余篇。2008年以来,合作指导博士生8名,独立指导4名,其中多名毕业生已成为冶金考古研究骨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