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温儒敏主讲才斋讲堂:今天为什么需要鲁迅

鲁迅先生是中国民众最为熟知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众多学者研究讨论的焦点人物,而在当下,将鲁迅过度生活化阐释的倾向越来越受到重视,更有学者发出“否定鲁迅”、“全面批判鲁迅”的声音。面对鲁迅评价的现状,517日晚,北京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40讲,对此进行了回应和评价,并且以“怎样看鲁迅对待传统文化的偏激表现”等问题为线索,同二教107教室的师生们探讨“今天为什么需要鲁迅?”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岱教授主持讲座。

温儒敏教授首先表达他对鲁迅评价的态度,他指出,“批评是应该的,不接受批评的是神话,但是一切批评需要根据。”他承认鲁迅的身上具有圆滑、偏激、悲观、过度敏感等“病态”心理,但是将鲁迅过度生活化,甚至完全否定鲁迅的态度是不妥的。温教授认为,近百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对中国文化理解最深入的第一人就是鲁迅,鲁迅发现的“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传统文化的问题,至今仍然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一个想要熟练运用汉字写作并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人,也需要通过阅读鲁迅获取教益。

之后,温教授同我们探讨了有关鲁迅的三个引起热议的话题。怎样看待鲁迅对待文化传统的偏激表现?温教授提出“在历史语境中评价具体人物”的观点,反对“事后诸葛亮”式超越历史的人物评论方法。“鲁迅用感触性、震撼性的笔法冲击传统、打破束缚,而中国的传统在当时是一个整体,糟粕与精华同在一个整体且阻碍社会进步的时候,鲁迅不得不采取断然的态度呐喊,进行整体性批判而显得‘矫枉过正’。”温教授认为鲁迅的偏激不但有社会原因还有其自身的原因:逆反的、不寻常的思维和有意逆反、不合作的批判精神。而这些并不能表明鲁迅采取“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因为鲁迅在策略层面表现出来的是猛烈攻击传统,而在具体操作层面却是不断地研究、分析、整理传统。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如何看待鲁迅的“骂人”?温教授深刻分析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内涵,指出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旨在揭露民族劣根性,并且以“看客”和“奴性”为批判核心。温教授同时揭示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价值,他认为,鲁迅的批判深刻而非居高临下,批判里加入了鲁迅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着悲悯和无奈,正是痛切地感到中国社会以及中国文化的病态,才会有如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表现。温教授以严复、梁启超等国民性批判先驱为比较,指出鲁迅的批判宝贵之处在于其批判建立在严峻的自审意识和痛苦的自我剖析基础之上,而迫于时代所限,这些批判既具有认识的清醒又存在改革的无力。

面对“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和焦虑,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温教授指出,鲁迅在很早以前就有“从科技发展观察人生问题”的思考、“科技救国但是科学并非万能,救国根底在人的解放和民族精神的重建”的辩证精神以及“片面追求科技会带来潜在隐患,物欲膨胀会引起人文衰落”的预见性。而诸如环境破坏、诚信缺失、安全感不足等问题,鲁迅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预见。温老师希望我们能从中收获到改变社会现状、推动社会进步的启迪。

“鲁迅的出现是个异数,他是整个沉闷无声的中国异峰突起的精神之星,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成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伟大思想家同一等级的人类发展史上的标志人物。”温教授高度评价鲁迅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他希望大学生们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有必要阅读鲁迅、了解鲁迅,从中收获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中国以及中国社会的认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