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赵敦华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五十四讲:宗教的辩护理性和自我批评理性

何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追逐信仰?宗教信仰和理性之间是否非此即彼?当前世界性的宗教凭借什么跨越时空长久地存在?圣经的自我批评运动对当前的宗教对话乃至文化交流有何种启示?如何用科学理性的眼光看待宗教和宗教学?

321日晚,二教107迎来了才斋讲堂第五十四讲––宗教的辩护理性和自我批评理性。本讲由比利时卢汶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赵敦华主讲。赵教授通过梳理基督教批评理性的产生和批判对象的变迁过程,深入地揭示出宗教自我批评理性具有的重要价值。

赵敦华教授首先寻根溯源,指出在批判神谱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希腊哲学被称为理性宗教,即理神论,而至此信仰与理性便有所缠绕。随后他简要地介绍了基督教有神论如何通过道成肉身和古代原子论来化解与希腊哲学的两大矛盾,使雅典传统和耶路撒冷传统从水火不容走向和解,而在这一过程中基督教也吸纳了希腊哲学的辩护理性。

同时赵教授强调,辩护理性是一把双刃剑,在为自己信仰辩护的同时,也批判他者的信念,在自身的发展中演化成为教会利益服务和审判异端的正统信仰,激起了宗教改革的抗议。而新教的宗教改革用惟有圣经惟有信仰惟有基督的口号反对天主教的教阶制度和教宗特权,但意外地造就了圣经历史批评思潮。赵教授指出这一过程与中国传统的小学、校勘学以及近代兴起的疑古思潮有相似之处。

作为宗教学者从外部观察这一场宗教内部的思想运动,赵教授认为圣经批评有着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他认为圣经批评将希腊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的辩护与批判的双重理性转变为自我批判的理性,使圣经这部教会之书变为天下之公器,此外由于圣经批评涵盖人文社科各领域,有利于世俗学者与神学家以共同的学术规范和理论观照进行平等对话,促进各学科交流。而在信仰的方面,圣经批评推动宗教宽容进一步走向信仰自由,同时这种自我批评的理性也有利于宗教之间进行和平对话。此外,赵教授引用了美国学者斯威特勒(Leonard Swidler)的跨宗教、跨意识形态对话的十项准则对宗教之间的有效对话提出了两点建议。

提问环节赵教授和同学们从宗教类型比较、宗教对话、道德和终极关怀等方面进行了更广泛深入的探讨,进一步增强了讲座内容的丰富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