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洱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六十讲:我国两弹研制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
才斋讲堂第六十讲于5月23日晚七点在二教107开讲,本次讲座邀请到了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陈佳洱教授。作为两弹一星事业的见证者,陈佳洱院士为同学们讲述我国研制两弹的那段艰辛历程与光辉岁月。
79岁的陈佳洱院士在讲述这段历史的时候,依然保持着当年奋战在科研一线的激情。陈院士首先回顾了核物理学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生动地普及了原子物理的知识––从1895年伦琴发现伦琴射线开始,物理学进入了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的时代。紧接着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原子放射性,1897年汤姆孙发现电子,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世界正式认识到了原子复杂而奇妙的内部结构。而直到1939年核裂变的发现,世界正式地认识到了原子能这种强大的能量。
接着,陈佳洱院士又谈到了原子弹的结构和工业基础,让同学们认识到了原子弹工艺的复杂和巧妙。原子弹大致有两种结构,枪式和内爆式。相比较而言,内爆式原子弹对原子能的利用效率更高,释放出的能量更大。而我国的原子弹,第一颗就是内爆式的,体现出了我国原子弹工业的强大的实力。可以看出,原子弹并不仅仅是那2.5吨铀,背后是国家倾尽全力的工业支持和财力支持。
回顾我国原子弹发展的历程,陈佳洱教授抑制不住感慨与激动。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撤走了全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我国的核武器研制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老一代的科学家如朱光亚和邓稼先,扎根祖国荒漠,用青春和热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终于研制出了中国的原子弹,为中国的国防事业与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陈佳洱院士还生动地回忆了他在伦敦时得知中国造出原子弹后的兴奋与自豪,因为原子弹,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国人能够更加自信地站在世界的舞台之上。
科技是强国之根,是立国之本,陈佳洱院士勉励同学们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应谨记自己的使命,并恳切地用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寄语在场同学,为本学期的“才斋讲堂”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