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北京大学黉门对话——“全球价值链:‘一带一路’与中国新机遇”举行

5月14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承办的北京大学“黉门对话”专家主题论坛––“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与中国新机遇”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泰康报告厅举行。论坛邀请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研究员、商务部政策研究室沈丹阳主任、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教授、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东艳研究员、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叶刚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王跃生教授以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杨汝岱副教授作为主题演讲或对话嘉宾。论坛由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陶涛副教授和陈仪助理教授主持。

论坛全景

张辉教授首先代表经济学院致开幕词。在向参加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之后,张辉教授简要介绍了“黉门对话”的相关背景。就本期论坛的主题,张辉教授谈到,北大经济学院在全球价值链和“一带一路”两个领域内很早就开始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的前沿;同时,邀请到的专家学者也都在相关领域的政策、学术研究中深耕多年,相信本期对话一定会取得丰富成果。

在主题演讲阶段,隆国强主任首先讲述了我国之前从低端切入全球价值链以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事实,接着谈到如何在西方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情势下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价值链。

沈丹阳主任演讲以现有研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主要内容。他指出,现在研究全球价值链和“一带一路”的成果都很多,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相对却很少。在精炼地阐述了“一带一路”的内容之后,沈丹阳主任提出了三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关系问题、竞争力问题以及规则问题,并认为在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有着迫切的现实政策需要。

林桂军教授从具体产业––中国装备制造业入手,就中国的产业在当前如何与“一带一路”相结合,构建属于中国企业的全球价值链提出了设想,认为除了积极融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这一途径之外,中国的产业还可以通过发挥自己市场容量大以及作为最终产品组装地的优势,从各国进口中间品进行组装,以此建立自己的价值链。

东艳研究员介绍了她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中国需要积极构建包容性的全球价值链。目前美国大力推动的TPP 协议从规则上来说是封闭性的,对于非缔约国家持排斥态度。由于中国和美国是全球价值链的中心国家,但是TPP协议却明确将中国排除在外,这对全球价值链会有重大影响。作为应对,中国应当通过“一带一路”构建具有包容性的全球价值链。

杨汝岱副教授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当前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主要是从国家和产业层面展开的,但是相关研究也可以在企业层面进行。他简要介绍了自己近期从企业层面出发研究全球价值链的成果,认为当前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已经主要地体现为进口中间品的国产化。

各位演讲嘉宾的精彩演讲涉及内容广泛,切入角度各不相同,但却环环相扣,极大地激发了在场听众的兴趣,促使大家积极思考全球价值链和“一带一路”的问题。在对话交流环节,作为对话嘉宾,王跃生教授首先提出问题,即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二者之间关系究竟怎样。关于这一问题,有的嘉宾谈到了国内某些省份的经验教训,有的嘉宾则介绍了我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时将产业转移到周边国家时遇到的问题。在转移过程中,产品市场是一个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在讨论过程中,听众提出当前中国情况与上世纪日本相比较的问题。为解释这个问题,叶刚教授详细介绍了日本的情况。叶刚教授指出,与人们通常认为的相反,在石油危机之后,也就是日本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之后,日本利用当时的微电子技术等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极大提高了日本产业竞争力;所谓的产业转移其实是在广场协议日元升值后才出现的,所以眼下的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地方在于日本石油危机后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一阶段的经验。隆国强主任补充介绍说,其实日本之后的对外投资大部分也都是成功的,比如许多资源行业的对外投资,目前仍在为日本带来收益。针对林桂军教授构建中国企业的价值链的设想,薛旭副教授结合自身在汽车行业的经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薛旭副教授指出,我国汽车行业经过这许多年的发展,市场虽然大,组装数量也多,却仍旧没有竞争力,在利润率高的高价车市场几乎没有占有率。所以无法通过市场以及组装这条道路构建以中国企业为中心的全球价值链。对于薛旭副教授的质疑,林桂军教授以及张辉教授等都从不同角度进行回答。大致上都认为构建以中国企业为中心的全球价值链是一个过程,需要有相关生产要素比如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时听众还提了关于政府角色、是否会有市场扭曲等等问题。最后针对TPP等协自贸区协议对全球价值链影响的提问,东艳研究员做出了精彩解答。

最后,王跃生教授作总结发言,指出论坛就“一带一路”契机下中国如何构建自己的价值链展开了深入、充分和激烈的讨论,对于认识更深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做好 “一带一路”建设非常有意义。并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参与本次黉门对话论坛,希望各位嘉宾今后更多地参与到北京大学的学术活动之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