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孙祁祥主讲才斋讲堂第九十七讲: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风险探源

如今,“新常态”成为中国最热词,也成为上至国家领导层,下至普通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4月16日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教授做客北京大学“才斋讲堂”,为现场老师同学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风险探源”。讲座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岱教授主持。

“新常态”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后,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经济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民生水平提升、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是什么?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之下有着何种风险?针对这些问题,孙祁祥教授从她的学术经历、亲身观察出发,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地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孙祁祥主讲才斋讲堂第九十七讲

孙祁祥教授长期从事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所以在讲座伊始,她首先解释了风险管理中的众多概念,包括风险的含义,风险管理发展的简史,风险分析的意义和风险管理的步骤等,为在座的听众勾勒出一个风险管理的基本轮廓。

在对新常态作解释的时候,孙祁祥教授采用中西对比的方式,首先追本溯源,从西方的语境下解读新常态。在西方,新常态的含义有一个从对恐怖主义描述到对经济状况描述的转变。而中国从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期间提出新常态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其深化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了新常态的含义。孙祁祥教授指出,时态、内涵和意义三个方面是中西差异的主要方面,而中国的新常态含义更为广泛、意义更为重大,时间指向未来。

五化社会和危机的四大特征是孙祁祥教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基本时代背景的一个总结。五化社会是指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全球化、信息化、金融化、老龄化、风险化等五大特征。危机四大特征则是指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危机蔓延的速度越来越快,危机交互影响越来越深以及危机所造成的损失金额越来越大。具体到中国的现实情况中,孙祁祥教授指出,中国社会存在六大风险源:金融风险、三农风险、生态风险、失衡风险、公共风险和信誉风险。在解释每一种风险源时,孙祁祥教授都会举出中国社会中的现实例子加以印证。比如公共风险中,群体性事件的增多成为一种很值得重视的风险源。而风险的累积又与社会的矛盾有关,孙祁祥教授提出了中国的六大社会矛盾关系:强国与富民,先富与共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这六个存在于中国当今社会的矛盾,增加了中国社会的危机,如果不加以管理和规避,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而中国的发展又呈现出很多新的风险。孙祁祥教授将其归纳为三点:一是“大”转“强”期,中国由一个大国开始向强国转变,国家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一带一路”的提出,亚投行的建立都表明中国在向强国迈进,但这其中也包含着很多风险;二是“中等收入陷阱”期,中国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而这个时期也是著名的中等收入陷阱期,其中蕴含着众多风险的来源;三是“新”“旧”转换期,思想意识的固化、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不协调以及对改革的蓄意歪曲都给当今中国社会增加了风险。

综合这些因素,孙祁祥教授得出结论:必须重视宏观综合风险管理。她提出,要正确认识风险,要从生态、腐败、收入差距扩大等诸多方面来正视中国社会的风险;同时还要从动态的角度来认识、识别、防范和管理风险;之后,还要对风险有辩证的认识。中国社会当下的风险呈现综合性、交叉性和动态性特征,孙祁祥教授认为要尽快建立起一套国家宏观综合风险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对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一些因素进行监控和管理,降低风险发生机率。

“虽然在讲座中说到这么多的风险,但是我还是对中国的未来有信心的。”孙祁祥教授总结道。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经济改革的效果开始显现,同时新一届政府的众多措施都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都是孙祁祥教授对中国未来依然保持着信心的重要原因。

讲座最后,孙祁祥教授和现场的老师、同学针对讲座中的内容和同学的提问进行了互动交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