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邓小南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九十三讲:走向“活”的制度史

历史学是一门反思的学问,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319日晚7点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用手推了下眼镜,以平缓的语调开始了才斋讲堂第九十三讲。讲座由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明利主持。

邓小南老师首先向现场百余名来自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介绍了历史学研究的基本要素––材料和问题,并从材料拓展、文本细读、研究单位、再认识的可能四个层面出发介绍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邓小南主讲:走向的制度史

作为宋代制度史研究专家,邓小南指出,目前宋代的历史研究材料较少,学者需要用新的视角去看待旧的材料,如文书手札、出土墓志等都可能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而在文本细读方面,邓小南提出了五个可以深入的研究方法,分别是:寻找文本中的材料眼,进行历史学上的考证,对文本材料进行细读辨析,对不同性质材料进行剥离,鉴别与考订历史材料。同时,邓小南对历史研究者提出忠告:一方面要警惕本朝史观对研究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则要在平时的 学术积累中逐渐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提出新的问题。

在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研究方面,邓小南结合国内研究对象演变过程,对制度研究的观察角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80年代制度史的研究以各个朝代的 规章、规定为主要研究对象。90年代的研究者开始把制度结果纳入研究框架内。如今的历史学学界则开始寻找规章规定和结果之间的逻辑轨迹,将目光更多聚焦到制度如何一步步演变成最终的历史现实。历史过程是涉及多方面、起讫点不一、内容性质不一的多种演变过程交错汇聚而成,因此,我们应关注制度的历史过程。

 

讲座现场

除了历史过程之外,邓小南也重点强调了关系网络和制度文化对于一个制度形成的重要意义。当我们在观察、研究制度时,需要关注和制度有关 的人的行为。这不仅因为个体和制度之间形成互动,更重要的是,制度颁行的周围的制度文化深刻塑造着制度。制度演进的实际效应,和制度的制订者、施行者、扭曲者、漠视者和抗拒者互动而成。

讲座最后,邓小南将话题重新引回到主题中的。她认为,是产生于沃土的生命力,传统议题也可能贡献新颖见解。历史学研究的,最关键的是保持研究中的创新力量和思想的内在力量。

整场讲座气氛活跃,在主题演讲结束后的提问环节,现场学生热烈提问。邓小南耐心回答了同学们关于计量史学研究方法、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如何建立学术思想体系、如何选定自己的研究对象等问题。当一个女生问到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邓小南老师回答:研究历史的意义并不在于你能否从过去的事 件中得出某种规律性的总结和归纳,而是你能通过研究过往历史,得到一些体悟。这种体悟并不是你想到几千年前的汉武帝做了什么,今天的你也去这么做,而是一种智慧的体悟。这种智慧渗入进你整个人内部的思维,让你更加理性地去看待今天发生的事。她鼓励大家都能够去感受历史带来我们的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