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忆:重视“通识”,做一个综合性科研人才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北大建校120周年和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年。研究生院以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资助体系、学科交叉、国际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旨在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北大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藉此契机,研究生院将推出“青春的榜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系列访谈报道,希望以这些优秀的博士生为榜样,激励更多的研究生同学刻苦学习、不懈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
杜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现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2005级博士,师从李量教授。其博士学位论文《对听感觉运动门控自上而下调节的动物模型和神经机制》获得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2-2015年先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Rotman研究所Claude Alain教授实验室和McGill大学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Robert Zatorre教授实验室从事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听觉与言语认知实验室独立PI。她主要利用认知行为、神经电生理和多种脑功能成像技术(包括功能核磁共振、脑磁图、头皮脑电等)研究人脑如何加工声音信息以及如何感知和理解言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听觉认知和言语理解的心理和脑机制;听感知和言语理解的毕生发展机制;听觉和言语功能在脑疾病中的缺失和补偿机制;以及学习和听觉训练(特别是音乐训练)增强听感知和言语理解的神经机理。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包括2篇PNAS(2017,2014),Nature Communications(2016),2篇Cerebral Cortex(2015,2011)、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1),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2011)等。
我2005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部保送到校本部的心理学系读直博,直到2011年初博士毕业,我在燕园度过了美好而充实的5年半博士生涯。凭借读博期间发表的几篇当时在心理学领域还算不错的论文,我获得了最后一届(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回顾那段时光以及后来出国做博士后,又成功申请到“青千”回国发展的经历,我有如下一些心得跟学弟学妹们分享
01
不惧跨专业,技多不压身
我本科学医,2005年选择博士专业时抱着“人脑是最复杂的人体器官,对人脑的研究要比对人体其他部位的研究更有挑战性”的想法促使我选择了基础心理学专业。我的博士导师是李量教授,他的专业是生理心理学,我们实验室既做动物研究,又做人类实验。尽管我本科期间接触过一些动物实验,但由于跨专业导致相关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都几乎是零背景,算是半路出家,我这一短板与本科就学心理学专业的同学相比显得尤其突出。但我博士导师后来说,当年选择我读直博,是看中了我的学习能力(我本科成绩年级第一)和骨子里的那股劲儿(我猜想他说的应该是不服输,勇于挑战的劲儿)。大学本科本就应该是通识教育,除了专业知识外,更多培养的是逻辑思辨和“博雅”精神。因此研究生期间换专业不可怕,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并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补齐短板,而且更重要的是,找到并强化适合自己的长板,成为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也是极有可能的。
短板好补,长板难长。长板是什么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于我而言,是“掌握十八般武艺”,做一个综合性科研人才。刚才我提到,李量教授实验室做跨物种、跨层级的研究,研究手段从动物电生理、精神药理、动物行为到人类行为、人类电生理和脑影像技术。一般实验室的同学都会选择一个大方向,或者做动物研究或者做人的研究,毕竟每个方向需要掌握的实验技能和知识要点都很多。但是,如果想对一个科学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和解答,跨层级、跨尺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具备的格局和能力。因此,我博士期间从前三年做听觉动物行为、电生理和药理学实验到第四年出国做人类听觉行为和脑成像实验,再到最后一年半做整合性研究,我几乎涉及和掌握了我们实验室所有的实验手段,这为我自己的研究高度和深度奠定了极大的基础,也成为日后大家评价我的一个重要“特长”。当然掌握这么多实验技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容易流于表面,样样都不精通,这就需要大家分阶段稳扎稳打、步步攻坚,相信付出总有回报。此外,现在每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都不少,每个方向可能有一到几个学生,但容易出现每个人只关心自己那个小方向,而对组内其他同学的研究方向漠不关心甚至完全不了解,这是极其可怕的现象。研究生的培养也需要在一个小范围内进行“通识”教育,累积本领域而非本方向的专业知识,培养科学品位和鉴赏能力,这是成为一个合格科研工作者的必经之路。
杜忆在第六届国际听皮层大会上作受邀报告
01
争取公派留学,拓宽国际视野
我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在国家公派留学基金的资助下,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访问学者的研究。我要感谢我的导师给了我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因为有的导师由于担心影响科研进度并不愿意学生在读期间出国的。事实上,我也的确因为出国一年导致了延期毕业半年,但我认为这次经历导致了我极大的成长,尤为必要。在加拿大的访学期间,我开始实际接触人类听觉脑成像的研究,使用的技术手段是当时国内还没引进的脑磁图技术。在时间压力和不愿辜负导师和自身期望的心理下,在那一年间,我快速从一个对脑磁图一无所知的“小白”变为成功做了两个脑磁图实验而且在回国前还顺利让其中一个工作发表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还不错的期刊上(Cerebral Cortex)的入门者。而且不同的研究机构和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风格和特长,你可以各取所长。那段访学经历还奠定了我日后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包括对人类言语理解的脑机制及其认知老化的研究,可以说是打开了一扇大门。另外一个访学的副产品是,如果你有访学的计划,你就会更紧凑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研究生期间的工作。我在访学前密集地做完了好几个实验,在国外期间一边学习新知识做新实验,一边分析之前的实验数据写论文,非常高效,那一年我发表了4篇第一作者论文并完成了两个新实验。
除了访学,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也十分有必要。北大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有很多的资助方式,导师也愿意给机会,大家要做的是多多争取并抓住机会,会议前充分准备,会议时好好展示。出国做博士后也是一条扩宽国际视野的路,我自己是跟着研究兴趣而非学校走的。第一轮博士后我对言语理解的脑机制及其老化感兴趣,所以我去了国际上做认知老龄化排前三的研究机构多伦多大学Rotman研究所;第二轮博士后我对音乐和言语的整合研究感兴趣,所以我去了音乐研究的圣地和该领域的领军人物麦吉尔大学的Robert Zatorre教授实验室。现在看来,我当时的决定都是正确的,也让我自己的研究方向贴上了“标签”。
杜忆与博士后导师Robert Zatorre教授夫妇
代表性论文
1. Du Y*, Zatorre R (2017) Musical training sharpens and bonds ears and tongue to hear speech bette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14(51), 13579-13584.
2. Du Y*, Buchsbaum B, Grady C, Alain C* (2016) Increased activity in frontal motor cortex compensates impaired speech perception in older adul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7, 12241.
3. Du Y, He Y, Arnott SR, Ross B, Wu XH, Li L*, Alain C* (2015) Rapid tuning of auditory “what” and “where” pathways by training. Cerebral Cortex, 25, 496-506.
4. Du Y, Buchsbaum B, Grady C, Alain C* (2014) Noise differentially impacts phoneme representations in the auditory and speech motor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11, 7126-7131.
5. Du Y, He Y, Ross B, Bardouille T, Wu XH, Li L, Alain C* (2011) Human auditory cortex activity shows additive effects of spectral and spatial cues during speech segregation. Cerebral Cortex, 21, 698-707.
6. Du Y, Wu XH, Li L* (2011) Differentially organized top-down modulation of prepulse inhibition of startl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1, 13644-13653.
7. Du Y, Kong LZ, Wang Q, Wu XH, Li L* (2011) Auditory frequency-following response: A neurophysiological measure for studying the “cocktail-party problem”.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5, 2046-2057.
8. Du Y, Wu XH, Li L* (2010) Emotional learning enhances stimulus-specific top-down modulation of sensorimotor gating in socially reared rats but not isolation-reared rats.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206, 192-201.
9. Li L*, Du Y, Li NX, Wu XH, Wu YH (2009) Top-down modulation of prepulse inhibition of the startle reflex in humans and rat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3, 1157-1167.
10. Du Y, Li JY, Wu XH, Li L* (2009) Precedence effect-induced enhancement of prepulse inhibition in socially reared but not isolation-reared rats.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9, 44-58.
11. Du Y, Ma TF, Wang Q, Wu XH, Li L* (2009) Two crossed axonal projections contribute to binaural unmasking of frequency-following responses in rat inferior colliculus.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0, 1779-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