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青春的榜样—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系列 | 吴柳财:学习是一件乐事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北大建校120周年和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年。研究生院以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资助体系、学科交叉、国际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旨在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北大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藉此契机,研究生院推出了“青春的榜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系列访谈报道。

本学期,我们特别推出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奖者代表的访谈报道。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是北京大学设立的荣誉性最高、资助额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研究生奖学金,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奖助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全校研究生以这些优秀的博士生为榜样,刻苦学习、不懈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

 

 

吴柳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6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周飞舟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思想史。在博士学习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篇,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篇。曾获2017-2018学年国家奖学金、2017-2018、2018-2019学年北京大学三好学生,2018-2019学年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2016、2017年两度获得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一等奖。

 

“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礼记·乐记》

 

转眼间,我已经是博士三年级的学生了,回想博士以及硕士阶段的学习生活,我很欣喜地发现自己有所成长——之前没明白的研究问题现在了解得更深,对于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也变得更加乐观和笃定。尽管还是时刻会意识到自己在能力和知识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但现在对于学习的尊重和对于科研工作的喜爱却比以前更加执着了。这个学年我有幸获得了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这对我来说是一份特别的荣誉和鼓励。这份奖励给我提供了更好的科研条件,同时也是对我的一种教育和鞭策,让我时刻提醒自己学生的本分在于认真做好学习与科研。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我最真切的感受是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从我自己的专业来说,学习社会学,需要在书本和田野、理论和现实之间来回求索,需要在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之间穿梭游历。经过如此充实有趣的过程洗礼,我们对于社会与自我的认识都会变得更加科学与深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作为一门应现代社会变迁的时势而生的学科,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学科自形成就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特别关注当代社会事实、经验现象;二是带有很强的伦理和价值关怀。虽然是一门现代学问,但社会学同时也继承了古典人文传统的基本问题意识。正因如此,社会学的学习常常要从经典研读和田野调研两方面用力。

经典传达了一个文明最基本的问题意识和精神气质,既朴素又深刻。我于2013年进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周飞舟老师门下攻读硕士学位,2016年继续跟随周老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思想史。在这些年的学习过程中,周老师每学期都会组织读书会,带领我们阅读《春秋》、《仪礼》等传统经学文本,加深我们对于传统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开始时会觉得这些书比较晦涩难懂,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自己的认识也会慢慢加深。通过阅读这些传统典籍,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有了一点点体味,在此基础上再去看晚清民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讨论,就更清楚核心的思考在哪里,而不会被社会学中许多西方的概念和范式套住。

除此之外,每年假期师门会一起进行社会调研,这让我对中国社会有了更加经验性的感受。周老师常说,经验感受特别重要,它会打破人的知见障。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大多数时候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较少调动自己的感受力,这容易形成很多并非切实有感的想法或判断。但进入田野,现实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互动会让人的感受力被激活,许多知识会得到重新的检视,我们也能够获得新的启发。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除了专业学习,日常生活本身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也尤为重要。我们置身于社会生活之中,许多研究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许陌生的对象会给予研究者突然的刺激或灵感,但研究的深入常常得益于对研究对象的深度理解与关切。通过与亲友和老师们的日常交往,通过对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的关心,我们会发现人与人的交往互动并不是那么简单,绝非单向度的,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在做研究时就会避免一些粗略的机制分析。同样,从不断体察自己所处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出发,我们会知道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人和社会同样是活泼的,因而也就会在对他者的所谓分析中倾注更多的理解和同感,而不至过于冷漠。如果对身边的人与事都漠不关心,很难说我们对“他者”或“社会”的判断不会是一种抽象的意见。实际上,生活中点点滴滴看上去与研究关系不大的事情,却会实实在在影响到做研究的心态。

其实这就是社会学研究者常常强调的“自觉”,有这个自觉我们才可能把社会学研究做得有温度。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受到社会学的滋养,做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所以要感谢社会学系的老师和同学,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特别好的环境,特别是我的导师周老师以及同门同学,他们让我体会到学习社会学的快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这并不单纯来自于天马行空的想象,更多来自于踏踏实实的力行。比如看一本书,初看一遍只得到大概的印象,虽然刚学的时候感觉新鲜,但这些知识最后只会形成一些游离的碎片,没法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所以最好是要精读,而且做好概括总结或者摘抄。并且不断复习,才能“温故知新”。另外,人都容易怠惰,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去自责,也不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自我安慰,而是立刻行动起来,其实几分钟之后就会进入一个专注的状态。学习很少有特别的捷径或方法,更多依靠的是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品质。学而时习之,学习既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细细改善与打磨的过程。这些方面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大学》里说道“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这对古代读书人来说是治学与修身的基本路径,只有踏实笃实地去体会,用心用功地去钻研,我们才会收获真正的知识,如此才有可能担当起读书人的责任。在北大社会学系学习的经历告诉我,这同样是现代大学之道。

论文发表

吴柳财.费孝通社会学方法论的转向——从《生育制度》出发[J].社会发展研究,2016(4):117-135.

吴柳财.日常生活的结构与意义——《礼记·曲礼》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2018(1):54-80.

周飞舟、吴柳财、左雯敏、李松涛.从工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社会学考察[J]社会发展研究,2018(1):42-64. 

调研经历

2013.7-2013.8 参与调研: “恩施自治州新型城镇化道路” 研究   

2014.8 参与调研: “赤峰市城乡统筹研究”

2014.8-2014.9 参与调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耕地保护的治理机制研究”               

2017.07-2017.08 参与调研:“石家庄市域城镇化规划”

2018.06-2018.09 参与调研:“2018年贫困村定点观测典型调查” 

交流经历

2018年2-5月,英国卡迪夫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访问学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