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青春的榜样—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系列 | 曾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北大建校120周年和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年。研究生院以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资助体系、学科交叉、国际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旨在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北大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藉此契机,研究生院推出了“青春的榜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系列访谈报道。

本学期,我们特别推出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奖者代表的访谈报道。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是北京大学设立的荣誉性最高、资助额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研究生奖学金,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奖助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全校研究生以这些优秀的博士生为榜样,刻苦学习、不懈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

 

 

曾悦,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2017级博士生,2018-2019学年度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师从谷裕教授,研究方向为德语近现代文学。博士学习的一年时间里共发表论文4篇,译文1篇,并获得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第十届研究生论坛二等奖等奖项。

 

Der Langsamste, der sein Ziel nicht aus den Augen verliert, geht noch immer geschwinder, als jener, der ohne Ziel umherirrt.

“眼里不失去目标的人,即使最慢,也永远比那些没有目标,四处徘徊的人要走得快。”

——莱辛(德国作家及理论家)

 

不知不觉间,在燕园已经度过了第一个年头,回望过去一年的生活,忙碌而又充实,紧凑而又惬意。在燕园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下,我的心境日渐沉稳。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也逐渐找到了自己要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博士学习第一年结束后,我如愿获得了2018-2019学年度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这是对我这一年努力的最好褒奖,也证明了学术道路是我做出的正确选择。

从迷茫到坚定:既前行莫彷徨

说起来,我也算不上是燕园的新人了。三年前,在北大德语系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我并没有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回到家乡的一所高校担任德语教师。或许是多年的求学生涯令我略感疲惫,所以我想要先走出校园,转换角色,待到日后时机成熟再重回学校攻读博士学位。尽管担任一名高校的德语教师是我自本科以来就确立的职业目标,但当自己真正如愿以偿后却依然觉得心有不甘,并且在教学工作中我也逐渐发觉,自己虽然能够较为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但在科研方面却有些捉襟见肘。我开始意识到,回到北大继续深造学习势在必行。于是在工作了两年后,我毅然放弃了这份在旁人眼中算得上不错的高校教师工作,重新背起书包,回到了熟悉的燕园。

相较同龄人而言,我开始博士学习的时间晚了两年,所以更加懂得时间的宝贵,更加努力地将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与科研中。幸运的是,在高校的两年教职经历还是给我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财富。虽然我起步晚,但由于早已对自己今后的科研有了规划,并且在教师岗位上得到了切实的历练,我比过去更加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学术,也较早摸清了独立研究的门道,渐渐地积累了一些学术写作和发表的心得。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学年里,我便独立撰写并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和1篇译文,还有另外2篇论文正在审稿,同时,我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所以说,既前行莫彷徨,经历过迷茫,才更能看清楚目标在何方,哪怕起步晚一些,也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从阴郁到明朗:与良师益友同行

博士的学习生活不仅可以饱尝收获的甜蜜,有时也会感到一丝苦涩。文科博士往往有延期毕业的风险,而我因为是辞去工作后回炉再造,更是承受着比一般博士生更加沉重的压力。博士学习第一年除了需要专注于自己的课题之外,我还承担了很多事务性的工作。第一学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开始感到有些吃不消,状态也不如以往。细心的导师和师姐们发现了我的变化,纷纷嘘寒问暖,给予我体恤入微的关心和爱护。师姐们带我出去放松,陪我聊天解闷,导师谷裕教授更是贴心地免除了我手头的一些工作,还耐心地开导我,建议我要劳逸结合,才能有饱满的情绪开展研究。在周围老师和伙伴们的帮助以及家人的支持下,我逐渐走出了情绪的阴霾,重振旗鼓,再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当中。

 

从国内到国际:尽丰厚资源之用

外国语学院是北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作为外院的一员,我得以享受着北大非常丰富的学术资源,特别是外院图书馆,环境优美舒适,藏书资料极为丰富,专门的DAAD藏书更是满足了我对于知识的渴求。此外,北大还提供了优渥的国际交流和对外交换条件,便于我们拓展国际视野,增强综合竞争力。2017年11月,在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的资助下,我赴宁波大学参加第二届海洋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会场唯一一名德语专业研究者,我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并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讨论,展示了北大外院博士生的风采,我的报告内容也获得了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好评。2018年,我在北大德国研究中心的帮助下,成功收到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邀请,将于12月初赴德国柏林参加2018年德国及欧洲研究中心大会,并在大会上就自己的在研课题进行海报展示。

写在最后

我的博士生涯才刚刚开始,良好的开端或许预示着圆满的结局。学术之路虽然艰辛,但每到收获之时便又深感之前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手中捧着的沉甸甸的校长奖学金证书,便是对我所取得成绩的最好肯定。有了这份荣誉,我接下来一年的学习和研究将会更加心无旁骛。从燕园走向社会,又从社会重返燕园,我在兜兜转转间少了几分彷徨,多了几分坚定;少了几分犹豫,多了几分笃定。现在的我,清楚地知道目标就在前方,只需要坚定信念、脚踏实地朝着目标的方向奋进。“博雅塔下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我相信未名湖畔的博雅塔将永远为我照亮脚下的路。

论文及译文发表

1. 曾悦.《浮士德》“水”“火”意象的文化探究及歌德的自然观 [J]. 外国语言与文化,2018(3):60-67.

2. 曾悦. 歌德晚年的“世界文学之路”[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5-82.

3. 鲍尔坎普尔(撰). 曾悦(译). 融入是否成功?——二战后德国及奥地利境内的东欧、中东欧及东南欧的德裔难民和被驱逐者 [C]. 北大德国研究(第七卷),2018:85-95.(译文)

4. 曾悦.《学生托乐思的迷惘》中的“世纪末”情绪及危机意识 [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1):94-99.

5. 曾悦. 无奈的亲情——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中“妹妹”形象的分析 [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12):33-36.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