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青春的榜样—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系列 | 魏戈:在理论与实践中穿行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北大建校120周年和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年。研究生院以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资助体系、学科交叉、国际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旨在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北大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藉此契机,研究生院推出了“青春的榜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系列访谈报道。

本学期,我们特别推出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奖者代表的访谈报道。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是北京大学设立的荣誉性最高、资助额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研究生奖学金,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奖助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全校研究生以这些优秀的博士生为榜样,刻苦学习、不懈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

 

 

魏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4级博士,师从陈向明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质性方法领域的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等发表英文论文5篇,在CSSCI 期刊发表中文论文10余篇。曾获教育部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并于2014-2015学年度和2015-2016学年度两次获得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其博士论文为2017年北京大学优秀论文,同时还荣获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现为首都师范大学讲师,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兼职研究员,美国教育研究学会(AERA)教师教育分会评审专家。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教育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这是我十多年学习教育、研究教育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系统的学术训练让我具备了敏锐的问题意识,多年扎根中小学的实地调研则赋予我真切的教育情怀。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穿行,我不断形塑着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身份。

 

丰富理论,夯实科研基础

丰厚而广博的理论基础,是一名博士生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源泉。作为一所“双一流”研究型大学,从图书资料到前沿讲座,从课程学习到论文指导,北京大学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和支持,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给学生的科研之路打造坚实的理论根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精心为博士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同时,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我的导师陈向明教授就不遗余力地组织读书会,以阅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为主,每周一次,不论寒暑。导师组织的读书活动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特别是那些看似专业外的书籍,反而从全新的角度填补了原生专业领域的空缺。

在教育学院求学的5年,与学院老师们的密切交流和互动,让我看到他们是如何身体力行地做到对学术纯粹的追求,以及他们以学生为中心、淡泊名利的情怀。我的导师陈向明教授在我走上工作岗位前叮嘱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身教重于言教。在我求学期间,她最常提到的一句话是:“作为教师,我们有意识地教我们所知,无意识地教我们所是。”陈向明老师是这么说的,她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像陈老师一样,北京大学的教师们,他们自己就是理论的化身,他们在用自身的行动告诉我,如何将理论化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深入一线,增强实践能力

教育学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实践品格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实践比教育理论更重要。因为教育是源于实践、并且服务于实践的学科。以我的博士论文为例,导师曾告诉我,博士研究一定要源于自己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而不能做空洞文章。为此,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追问自己关切的焦点在哪里。当我迟迟深陷于理论文献之中不可自拔时,导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快点走进中小学吧!”从此,我从干爽而平整的理论高地,走向了泥泞而崎岖的实践场。我深入中小学一线,与教师、学生、家长交流;我学着与教育管理部门打交道,倾听他们对教育改革的理解;我也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的价值诉求。正是在教育一线长达三年的扎根,基于对50余位教师的访谈以及对300多份一手资料的分析,我萌生了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这一主题的兴趣,并且以《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研究》为题,完成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

教育理论研究除了源于实践,还要能够真正应用于实践,以实践来完善理论成果。我十分有幸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展了持续而密切的合作。2014年我主持了长达一个学期的“大学新生学习适应工作坊”,2015年参与了“卓越医学生能力素质结构研究”课题,2016年主持了“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坊”。当我能够将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并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服务,我开始发现自己所学的价值,也加深了我的专业认同感。

走向世界,开拓国际视野

在国家“一带一路”改革大潮的影响下,全球范围的学术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我们不仅需要从发达国家汲取经验,更需要把我国的优秀文化自信地推荐出去。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先后到芬兰、德国、俄罗斯、西班牙、韩国进行了学术访问,并积极向国际同行介绍国内学者的研究。

我曾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CRADLE研究中心学习一年。正是这种跨文化的环境,促使我开始有意识地反思中国的文化传统能够带给西方学者何种启发。因此,在访学期间我特别撰写了《中国儒家传统与西方活动理论的相遇》一文,并以此为题在赫尔辛基大学做了长达3个小时的专题报告,吸引了国外学者对儒家传统学习观的极大兴趣,这次学术讲座也得到了中国驻芬兰使馆教育处领导的肯定。

攻读博士学位,对我来说绝不仅仅是完成一篇论文、拿到一个学位这么简单,它是一个身心修炼的过程。回顾在北大教育学院生活的1000多个日夜,我庆幸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相遇,他们让我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在做人与做学问之间不断追求统一。北京大学诸位师长在学术研究中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作风,待人接物中诚恳谦逊、踏实认真的态度,将成为我未来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最近文章

 

Wei, G. (2018). How could 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theory inspire lesson study? In R. Huang, A. Takahashi, & J.P. Ponte(Eds.). Theory and practices of lesson study in mathematics: a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Springer.

Wei, G. (2018). Teaching genders: Narrative inquiries intoteacher practical knowledge for gender equality. In H, Sautson. & J,Kjaran. (Ed.). Global narratives ongender equality and sexualities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Routledge.

Chen, X., Wei, G., & Jiang, S. (2017). The ethical dimension of teacherpractical knowledge: A narrative inquiry into Chinese teachers’ thinking andaction in dilemmatic spaces. Journal ofCurriculum Studies, 49:4,518-541.

Wei, G.(2017). Dynamic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from cultural-historicalactivity-theoretical perspective.Culture, Biography and Lifelong Learning. 3(1): 35-50.

Wei, G. (2017).Review of Learning by Expanding: An activity-theoretic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lresearch.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12(1): 130-132.

魏戈,陈向明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创生和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8(6)

魏戈,陈向明质性研究·多重对话——第五届“实践-反思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 教育发展研究,201720

魏戈.人如何学习——解读恩格斯托姆的拓展性学习研究[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3.

魏戈,陈向明社会互动与身份认同——基于全国7个省实习教师的实证调查[J]. 教育学报,20154.

魏戈,陈向明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在荷兰——与波琳·梅耶尔教授对话[J]. 全球教育展望,20153.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