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青春的榜样—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系列 | 秦晋楠:如果你恰好也想学习中国哲学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北大建校120周年和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年。研究生院以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资助体系、学科交叉、国际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旨在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北大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藉此契机,研究生院推出了“青春的榜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系列访谈报道。

本学期,我们特别推出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奖者代表的访谈报道。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是北京大学设立的荣誉性最高、资助额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研究生奖学金,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奖助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全校研究生以这些优秀的博士生为榜样,刻苦学习、不懈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

 

 

秦晋楠,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方向,师从杨立华教授。2009级哲学系本科,2013级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2015年硕转博。2017-2018学年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联合培养。博士期间曾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2015-2016学年)、佳能奖学金(2015-2016学年)、学习优秀奖(2016-2017学年)、校长奖学金(2018-2019学年)等多项奖励。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韦应物

 

这是我在北大的第十年,能在这一年获得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于我而言有特别的意义。我在北大上的第一门中国哲学课是杨立华老师的《中国哲学史(上)》,之后我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本科生科研、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又有幸继续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攻读中国哲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享受校长奖学金带来的喜悦时,我也想在这个最好的时刻感谢导师十年的指导和培养。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路上,我对自己的怀疑和肯定在内心里势均力敌。所以,获此殊荣让我进一步坚定了持续努力的信心,增添了继续前行的动力。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学习读书的心得,希望能够给想要学习中国哲学的同学提供一点帮助,同时,也仅以此文表达我对导师和校长奖学金资助的感谢。

 

从最重要的书读起

所谓重要的书在中国哲学领域其实不少,古代就有孔孟老庄、程朱陆王、《易》《诗》《书》《礼》《春秋》等等,再加上各种注疏,初学初读往往一时间不知道从何下手。以个人经验来看,读哲学的“门槛”很高,如果没有认真阅读以至读懂一位大哲学家著作的经历,就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而一旦读懂了第一位大哲学家的思想,紧接着就很有可能读懂第二位、第三位……所以,如果你刚刚开始学习哲学,我建议不妨在公认的“著名”、“高产”的大哲学家中挑选一位,然后选择他最为“经典的”著作入手阅读。当然,具体选择哪一本书入门还要基于自己的兴趣与好奇心,但是一旦确定书目,就要持之以恒,把文本读通读透。完成这一阶段可能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但是,要真正进入任何一个学科领域都需要一定时间的付出,其中中国哲学又是一门拥有深厚研究、学习传统的学问,如此想来,这段时间花得很值得。

在修习过一些课程、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并进入到研究阶段之后,我们往往会第二次陷入对“大人物”的恐慌。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中,知道了大人物的高度和自己的渺小,恐慌是理智的表现。但是回到研究层面,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以最重要的书为研究中心。这些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涉及了最为重要的一群问题,避开了它们无异于避开了哲学本身。如果说第一次选择一本重要的书来读的经历是一段邂逅,好奇、幻想与神秘感会驱动你坚持下去,那这一次选择重要的书来研究就像是一场爱恋,情感上的喜悦与理智上的赞赏都会成为你继续研读的稳定动力源。

笨功夫与读书会

不论任何时候,一旦选定了一本重要的书,肯下笨功夫去读非常关键。在读研的一开始,杨立华老师就和我说,对最重要的书要下最笨的工夫。这让我收益颇深。在经传注疏体的古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第一句话的第一个字就有好几条极为复杂的注释。或许刚咬牙坚持读完第一条,第二条就开始讨论一个极为宏大、复杂的问题,感觉自己的大脑彻底沦为哲学家理论的跑马场,完全跟不上。遍体鳞伤进入第三条后突然灵光一现,这和另一位著名哲学家的论点很像!从此以后就越看越像,不像的部分直接被大脑略过。我个人的经验是:这些过程恐怕都是必经之路,要趟过去唯有花时间。当然,笨功夫不是要放弃提问,恰恰相反,所谓笨功夫是在一词一句原原本本读清楚材料的基础上做概念分析、论证重构、历史背景考察,以至于未来辨析材料做归类重组,对某些核心问题给出辅证或反驳,甚至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说并延伸、验证它等等。

当好奇心、幻想、喜悦与理智都不能再给你面对艰涩的哲学著作坚持下来的力量时,还有另一种你可以下功夫的形式就是读书会。和朋友一起阅读能提供温暖的友谊,能从此过程中发现自己一个人看不到的问题,也能借此维系一个微弱的契约,在你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旁人也是一种隐性的督促力量,鞭策自己咬牙坚持。

从读者到作者

在大学中做一个人文科学工作者,阅读科研论文是非常必要且有益的工作。此时,“最重要”和“笨功夫”理论会再次出场:持续追一两份本领域最重要的杂志,并对其中自己感兴趣的论文下笨功夫,这非常重要读论文时不仅要看摘要和结论,更要梳理论文的论证架构,反复推敲核心假说和证明,还要像自己读材料一样逐字句评估论文对材料的使用是否准确。当然,严苛的读者还会评估论文的综述是否全面,以及择取文献有没有特殊的用意与倾向性。虽然说目前看到的研究论文并不是都值得读,但是总有好的。

写论文、被同行评议也是非常重要且值得重视的工作。论文既是写给同行的,也是写给科学研究本身的,它们不矛盾。对于中国哲学的论文写作而言,我个人觉得除了天才式的不拘一格的创造、对自己尊敬且喜欢的作者的学习以外,在写作形式上还有一点值得尝试:对优秀英文汉学研究论文写作形式的借鉴。随着年级的升高,博士生们被动的写作和会议评议会越来越多,之后应该还会增加。如果能在此之外鼓励自己尽可能做一些主动的写作与同行评议,对于学术科研是很有帮助的。

 

上面所写的既有我从多位老师、同学处学来的经验、技巧,也有我个人在摸索尝试时从失败中得来的教训。学习中国哲学,或者做哲学研究、甚至做任何科研,我想都要有点不怕失败的心境。如果你恰好也想学习中国哲学,加油!

 

文章发表

【期刊】

1)《张载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批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4卷第1期,第15-19页。

2)《格物之“物”与“通彻无间”——罗钦顺格物思想再考察》,《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32卷第8期,第41-45页。

3)《减损与奠基:再论王弼<老子注>中的政治哲学》,《江汉学术》,2016年,第35卷第4期,第91-96页。

【会议】

1)“Why the Cheng-Zhu School ‘misunderstood’ Buddhis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Symposium) Heresy in Pre-Modern China (March, 2018)

2)“Health Cultivation as Discourse: A Study on Ji Kang's Ideas of Health”,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eoul: (Conference) The 10th BESETO Conference of Philosophy (March, 2016)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