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榜样 | 李燃 : 有意义的“燃烧”
李燃,光华管理学院2017届博士毕业生,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导师王辉教授。2017年毕业当年,他即获得日本一桥大学商学研究科教职工作机会,并赴日任教,现于一桥大学经营管理研究科担任讲师,研究领域为“领导力”。李燃校友2010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硕士毕业于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
求学:踏实专注,不断超越
1、是什么原因使你选择攻读光华组管方向的博士?
本科阶段我学习的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阶段学习公共事业管理。选择来光华读组管方向博士有几个契机和原因。首先是我自己一直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很感兴趣。很小的时候,我偶然间翻起过一本《工业心理学词典》,觉得里面的内容很有意思。虽然只翻阅了1个小时,但是印象特别深刻,算是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其次,我硕士从美国毕业的时候,原本打算回国就业,但是国内的招聘季和美国毕业归国存在时间差。期间,我偶然看到新闻报道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正在进行试点改革,开放接收海外硕士学历的人申请博士项目。当时清华开放的项目理工科偏多,但北大开放申请的专业中刚好有和工业心理学相近的组织行为学,而自己又符合条件,不想错过机会,就提交了申请。最后,我读博士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和硕士学习不能满足我自己追求突破和挑战的性格也有关系。硕士学习期间也学到一些研究方法,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对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言是不够的。
2、分享一下你申请光华博士项目的经历吧
定下申请目标以后,我买了考试科目的教科书,当时是一边在联合国总部实习,一边写硕士毕业论文,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看书和学习。再就是结合光华各位老师近期发表的论文,及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思考了一些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当然,当时自以为想的很好,现在看来其实都是非常幼稚甚至错误的。不过,我想这些思考还是有价值的。
申请过程中,最难忘的是面试环节。一个人面对六位教授的轮番提问。尽管我组织学生社团期间接受过很多专业的舞台训练,面对这种场面仍然觉得招架困难。一回答起问题来就发现自己和教授们的水平差距非常巨大,回答中的很多漏洞,话音未落就被指出来了。与老师们在学识上的差距令我非常震撼,但也因此对这次机会倍感珍惜,且决心如果有幸被录取一定要发奋学习。
3、光华的博士生涯带给你哪些重要的影响?
读博士期间有很多人和事对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我的导师王辉老师,他兼具治学的认真态度和为人的亲切风趣,既能低调做人,又能高调做事。可以说,他的言传身教使我感受到成为一个学者的真实与快乐。其他老师和同学们也都给我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他们以自己的优秀推动我检讨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学习。
光华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是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追求突破,并且形成一种集体性的,但是开放性的紧密联系,这使我坚定地相信,我们可以通过自身扎实的努力在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两个方面均登上更大的舞台,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从个人的认知层面,光华的博士训练彻底地改变了我认知世界的方式。通过这些学习、训练和思考,我开始以更加科学地方式和视角看待和分析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4、你是如何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的?
我是文科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一直相信学者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但是直到博士阶段,接触了一些相对比较前沿的研究问题,我才直观地感受到,我的努力和推动世界进步的联系。我的一点点贡献,对社会而言虽然微不足道,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是令人振奋的。也是在这个阶段,我才开始真正觉得自己想要成为一个学者。
就我个人而言,既接触过国企、外企的工作,也接触过政府机关和国际组织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带给我的满足感远远不如学术工作多。经过比较,并结合个人的价值观,我更加确定了学术道路的志向。但这只是我个人的经历,我认为其他人并不需要像我这样浪费太多时间,只要多了解社会,多和经历丰富、见解独到的人聊一聊就可以省去这些弯路了。同时,我觉得比起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或许更重要一些。
我从来不觉得海外教职和国内教职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有赖于以徐淑英老师为代表的海外学者的贡献,光华和一批中国顶尖大学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国际化。我认为任何能够胜任国内优秀大学教职的人都可以毫无障碍地胜任海外教职。事实上,我一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更担心的是自己不能胜任教职,而不是胜任哪里的教职。
5、回顾自己的博士求学道路,你会给予有志于学术的学弟学妹怎样的建议?
我的建议可能是片面且错误的,但是如果我能回过头去,给刚刚踏上学术道路的当初的自己一些建议的话,我建议自己:1)再踏实一些,专注一些,不要浮躁地受他人影响;2)从整个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待当下的任务,而不是以能否尽早发文章,尽早毕业这样短期目标的角度来看待问题;3)应该从一开始就把学术当做一份事业去做,而不是一个学习阶段。
从教:敢于梦想,勇于行动
1、在你看来,是什么原因使你毕业后能够获得海外高校的offer?
我想我个人的竞争力是次要的,最大的竞争力首先来源于中国和北京大学的国际化发展与进步。其次,求职过程中,王辉老师给了我很多很重要的建议,这些建议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我个人觉得值得注意的是,我虽然从小学开始就在一所由牛津大学研究生授课的中山路小学就读,此后也经常和外国人接触,还在美国的罗格斯大学拿了硕士学位,这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的英文能力,但实际上我的英文水平并不比一般的北大学生好太多。我相信世界各地的人都是大同小异的,我个人认为这种认识,使我在和任何人打交道时都能保持足够的自信,这一点反而才是最重要的。
2、对于海外高校和国内高校有哪些不同的感受?是什么原因使你选择走出国门?
从总体上看,我个人觉得目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资源集中度相比中国低、国际化起步早;具体看一桥大学,考虑到这所学校我从事的研究领域在日本具有优势地位,也能较好地发挥我的比较优势,而且距离祖国很近,能便于我保持和国内学术界与商业界的合作。
综上这些方面,海外教职对我个人职业的早期发展是有利的;其实国内的高等教育各方面正在迎头赶上,但因为我本人硕士阶段也是在海外留学的,所以个人对于适应海外生活有一定的自信,想出去多看看闯一闯,因此最后就决定了去一桥。
3、从教期间,你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有哪些收获?
教学方面,我教授的课程国际学生比较多,因此在课程设计和与学生互动上积累了一些国际化的经验。科研方面,我感受到中国学术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优势,一是国际交流,尤其是向顶尖的海外华人学者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包括课程设计,领先的研究方法,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等等;二是学者们形成了紧密而开放的社群,因此可以极大地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增加合作的机会,提高可共享资源的利用率。
4、对于有意寻求高校教职机会(特别是海外高校)的同学,你认为他们应该着重考虑哪些问题?又会给予他们怎样的建议?
我认为有意在高校求职的同学最好能够比较全盘地考虑人生规划,同时又能敢于梦想,勇于行动。
5、对于未来,你对自己有怎样的期望与要求?
我认为,光华的边界远远超出了组织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且发展潜力巨大的互相支持的社群,相信这样一个社群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希望我能在这个社群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对光华的未来充满信心。我希望自己能在不久的将来,对人类知识的进步作出真实而有意义的贡献。
(转载自光华管理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