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北大教学优秀奖获奖者访谈 | 宋英:心中有爱,乐为人师
为了营造重视教学、奖励先进的文化氛围,促进我校教学质量提高,从2016年开始,学校设立了“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奖励在教学中认真履职、积极投入、教学质量高、效果好的教师。2018年共有45名从事研究生教学的教师获此殊荣。为了表彰他们在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做出的成绩,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研究生院从45名获奖教师中选出典型代表若干名,推出“传道授业—北大教学优秀奖获奖者访谈”,与全校师生一起分享他们在研究生教学方面的经验与体会。
宋英:心中有爱,乐为人师
宋英: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
近三年授课情况:
《国际法学》(研究生必修课)
《国际环境法》(研究生必修课)
《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研究生必修课)
累计听课人数336人
心中有爱 乐为人师
文/宋英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然而,我的职业是教师,教导学生成了我的日常。但好在从做老师的第一天起,我就本着分享我的思考、体会与经验的方式与学生共同进步,与许多学生建立和维持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1997年到2019年我一共指导了40多名国际法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给上千名北大本科和研究生讲授过国际法学科的不同课程,承担过十几项国际和国内研究课题。逐步对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对国际法人才培养,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思考。下面简要提两点:
第一,既然做老师,当然要把学生放在首位。身为教师,我一直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是从学业上,还是从生活上多方面关注、关心他们。这样就可以及时了解他们学业、身体和情感方面的变化与困难,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也做过学生,知道求学是怎么回事。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如果有人在关键的时候从上方拉一把,我会更有信心挑战新的高度。因此,我尽力在关键的时候拉他们一把。
第二,专业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国际法人才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但是由于国际法人才的门槛很高,人才缺口十分明显。为了能够尽快培养出合格的国际法人才,北大国际法学科利用一切国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最好的专业能力的培养。我本人主要从三个方面强化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一是把“托福式”外语变成工作语言。我一直全英语讲授“国际环境法”课程,课程资料几乎全部是英文,同学们每周阅读量平均在500-800页(与国际一流法学院的阅读量相当),而且要根据我提出的问题,课前写好提纲,课上讨论、辩论,每学期还要提交数篇读书报告、案例分析、小论文,期末还有期末研讨会和期末论文。这样下来,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学生们都能够掌握专业的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把英语变成了工作语言。二是研究生要真正参与研究课题。为了带好研究生,我承担了一系列国际和国内课题,带领学生一起做真正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全面了解课题的整个流程。当然,课题经费主要也用于支付给学生劳务之用,大大缓解学生的财务负担。三是重点培养学生捕捉、识别和解决国际法问题的能力。相对于国内法而言,国际法远离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如果讲课与研究能够与国际时事紧密结合在一起,会大大拉近学生与国际法的距离,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十分注意从国际事件中分析国际法律问题,鼓励学生去积极探索相关的国际法律问题。这样做既提升了他们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能力,毕业后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进入良好的职业上升通道。
明年这个时候,我从教将满30年(北大27年、其他高校3年),即将告别北大的讲坛。回顾这近30年的从教经历,我感到很满足:学疏才浅、身无所长的我能与热爱的学生一起度过一段读书、探讨问题、共同成长的时光是我的福气。“好为人师”似乎并没有那么多的“患”。我喜欢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