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年轻博导谈心得——物理学院曹庆宏

自1999年国家下放博士生导师审批权以来,北京大学博导遴选制度经历了从教授中遴选博导(1999年)—破格遴选副教授博导(2003年)—“不固定资格制”遴选博导(2005年)—博导遴选备案制(2015年)—新聘教师博导资格直接确认(2018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在促进年轻教师成长,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方面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过去十多年来,有许多新体制助理教授成为博士生导师。

 

目前,年轻教师已经成长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队伍的有生力量,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北京大学百廿校庆之际,本栏目推介各学科年轻博士生导师,以经验交流为专题,分享他们指导博士生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心得与体会。

 

 

曹庆宏,1975年出生。物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一、在思维碰撞与积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名合格的理学博士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素质:综合能力、逻辑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毋庸置疑,对任何工作(包括学术研究)而言,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创新能力,但创造性恰恰正是博士培养过程中最困难的一环,因为它无法通过言语或老师指导来获得。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通过自身的深思熟虑,再通过大量的(最好是每天都进行的)讨论交流,从和老师及其他同学的思维碰撞中细心体会慢慢养成。创造性并非无本之木,它是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因此学生也应该对其研究小领域的已有理论和实验工作要了如指掌。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通过阅读和重复大量的文献来逐步建立自己的物理图像和框架,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真正感兴趣,并非叶公好龙。

二、在多种学术讨论中引导发现学生的兴趣点。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学术前沿,确定研究课题,我们师门每周都会举行一次大组会,让高年研究生报告最近阅读的前沿文献,大家一起讨论其中的研究亮点。这给学生们很大压力,但也激励他们尽快地了解科研前沿,知晓国际同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从中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如果发现某个大部分同学们都感兴趣但又不太清楚的问题时,我会选某个晚上时间充裕时为组内同学详细介绍该问题的背景和研究难点,解答同学们的疑惑。我发现这种方式效率最高,而且同学们收益最多。关于具体的研究课题,我和研究生们每周都进行多次小组讨论,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频繁交流,一方面可以保证科研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保持同学们的研究热情和兴趣。

三、在以身示范中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

需要指出,论文写作是整个博士培养阶段最薄弱的一环。因为要和国际同行在热点问题上竞争,这要求我们要尽快将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英语并非我们的母语,因此同学们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流畅地用英文表达自己。为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在要求学生独立文章的同时,我会独自将文章写好,之后再供同学们比较参考。

四、驽马十驾,重视教学工作,当好“教”书匠。

教学是老师的天职,成为名师是每名教师的梦想,刚刚入职时,我同事就告诉我,任何好老师都是“教”出来的。这句话的含义是只有通过大量的教学,从中吸取教训并逐步改进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我入职后主讲本科生的《量子力学》,研究生的《粒子物理》和《李群和李代数》等课程。北大学生是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为了让他们满意,每门课程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是平凡人,为了兼顾科研、教学和家庭的需要,我只能驽马十驾超时工作。北大的老师是没有节假日的,每次深夜我离开物理楼时,我的同事们还在通宵达旦地奋斗。但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们并不觉得累。作为一群将自己的爱好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幸运儿,我们痛并快乐着。

曹庆宏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粒子物理,研究内容包括超出标准模型之外新物理模型、中微子质量起源和暗物质相关的粒子宇宙学,重点探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新物理的唯象学。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61篇,被他人引用4300余次。2011年入职北大后共指导博士生12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