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年轻博导谈心得——哲学系吴飞

自1999年国家下放博士生导师审批权以来,北京大学博导遴选制度经历了从教授中遴选博导(1999年)—破格遴选副教授博导(2003年)—“不固定资格制”遴选博导(2005年)—博导遴选备案制(2015年)—新聘教师博导资格直接确认(2018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在促进年轻教师成长,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方面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过去十多年来,有许多新体制助理教授成为博士生导师。目前,年轻教师已经成长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队伍的有生力量,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北京大学百廿校庆之际,本栏目推介各学科年轻博士生导师,以经验交流为专题,分享他们指导博士生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心得与体会。

吴飞,1973年出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

 

然带博士生年头不多,但在此前已经有了将近十年带硕士生的经历。在此,简单谈谈自己带博士生的情况,以求教于各位老师。

 

一、形成有内聚力的学术共同体。

目前硕士生和博士生加起来,我大约有十名左右的研究生,大家研究方向不同,各有各的兴趣,我最关心的是将大家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内聚力的学术共同体,让年长的学生能够带动年幼的学生,彼此之间能有深度的学术交流。我相信,没有一个健康的学术共同体,是很难造就一个真正成熟的学者的。

 

二、在读书班中学读书、会思想。

多年以来,我和学生都有一个固定的读书班,每周有一个半天在一起一个字、一个字地精读一本书,比一般上课时要读得更细。当然,因为没有课程那样的固定要求,也会更开放,有时候一两年才能读完一本书。几年下来,大家已经读了七八本书,这些共同的阅读经历成为学术共同体的基础,而我也是在这样的共同读书中,了解每个学生对文本把握和分析的能力。除去这个大的读书班外,同学们之间也会组织其他一些小型的读书班,深入精读自己有兴趣的书。此外,每个学生一学期至少要有一次和我的深度交流,隔一段时间我要求他把读书的情况向我汇报一下。每年春节之后,我都会让学生们逐个总结一年的学习情况,我也会向他们总结我和大家一年的情况。我认为,经常性地总结自己的学习思想情况,是读书人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这种总结帮助每个人自己梳理一遍自己的成长过程,也增进我们彼此间的了解。

三、根据学生兴趣,量体裁衣,找准研究方向。

至于学生的学术兴趣,应该在招生的时候要严格把好关,入门之后再根据每个人各自的情况,经过长期的磨合,找到最适合他的研究方向。很多时候,这不一定是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的,可能需要老师外力的把握。比如我的一个学生,有很高的学术热情,但我总觉得他在文本分析能力上有所欠缺,就要求他去做宗教人类学的田野研究,而他此前在这方面毫无准备。但让他听了一些相关的课程之后,他也意识到,这种经验研究的题目会更适合自己,因而在研究的路上越走越顺。

吴飞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哲学、宗教人类学、中西思想比较研究等。主要著作有《麦芒上的圣言》(香港道风书社,2001年版;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浮生取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三联书店,2013年版)、《人伦的“解体”》(三联书店,2017年版)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