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年轻博导谈心得——新媒体研究院田丽

自1999年国家下放博士生导师审批权以来,北京大学博导遴选制度经历了从教授中遴选博导(1999年)—破格遴选副教授博导(2003年)—“不固定资格制”遴选博导(2005年)—博导遴选备案制(2015年)—新聘教师博导资格直接确认(2018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在促进年轻教师成长,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方面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过去十多年来,有许多新体制助理教授成为博士生导师。目前,年轻教师已经成长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队伍的有生力量,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北京大学百廿校庆之际,本栏目推介各学科年轻博士生导师,以经验交流为专题,分享他们指导博士生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心得与体会。

田丽,1982年出生。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我认为博士阶段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知识创新,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突破导师的知识边界就显得尤为重要。导师的基本职责在于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边界,为知识创新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导好博士生的关键。

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时间里,我深刻感受到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和主体作用的重要性。激发起学生对学术和知识向往,胜过于教会他们任何具体的知识与方法。培养学术兴趣,要抓住关键时间点。对于刚进入博士阶段的学生,面对突然增加的学习和科研任务,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自我否定。此时,来自导师的鼓励、队友的关怀以及持续性的成就感激励是十分必要的。导师通过阶段性布置科研工作,总结学生进步,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现和外化成果,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自信心;当学生已经适应博士的学习工作后,导师的任务是提醒学生保持沉心静气、持之以恒的心态;当学生的科研工作进入瓶颈期时,帮助学生一起攻坚克难。

 

二、指导学术、关心生活,都是导师工作的“题中之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导师的责任不仅是引导学术,也应关心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进入博士阶段,繁忙的学习科研任务,可能会让学生们疏离家庭和昔日的集体生活。有的学生会感到独孤和迷茫,有的甚至会经历身体或情感方面的痛苦。这时,需要导师以前辈的身份引导、关心和帮助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重新树立信心。事实上,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定不能没有感性的因素。我在办公桌上时刻准备着巧克力,希望在较为宽容的环境中,与学生交流,我非常喜欢以倾听者的姿态,了解学生们最近的思考、发现以及工作和学习进展。学生们也常常会给我很多启发。作为年轻博导,我希望以平等、尊重、开放地态度与学生相处,同他们共同进步;以高远的视角和过硬的专业水平,做他们的学术领路人;以真切的关心,建立起互敬互爱值得彼此回忆的师生关系。

 

三、“放手的艺术”,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学术天地。

在工作中,我比较强调“放手的艺术”。我不主张博士生在低年级参与太多应用型的研究,希望他们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更厚重的积累;不主张他们过早的确定研究方向,希望他们在较全面的了解学科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审慎选择;不主张他们完全跟随导师研究,希望他们有一定相对独立或特别的研究领域。我比较看重学术素养的提升,自学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

田丽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媒介经营管理。曾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标兵、教学优秀奖等荣誉。2016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指导的博士生先后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以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并获得北京大学创新奖、优秀科研奖等荣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