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年轻博导谈心得——工学院王昊

    自1999年国家下放博士生导师审批权以来,北京大学博导遴选制度经历了从教授中遴选博导(1999年)—破格遴选副教授博导(2003年)—“不固定资格制”遴选博导(2005年)—博导遴选备案制(2015年)—新聘教师博导资格直接确认(2018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在促进年轻教师成长,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方面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过去十多年来,有许多新体制助理教授成为博士生导师。目前,年轻教师已经成长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队伍的有生力量,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北京大学百廿校庆之际,推介各学科年轻博士生导师,以经验交流为专题,分享他们指导博士生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心得与体会。

王昊,1978年出生。工学院长聘副教授,微纳米热质传递实验室负责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一、指挥员也是兵,首先以兵为荣

自己常处科研一线,这有几方面关键好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与其共同面对,激励碰撞可实现1+1>2;反之,当进展出现惊喜时,可实际了解,别到最后才证伪则损失大矣;再有,不少同学缺乏常识,实验室的安全隐患需化解于导师的婆妈之间,重要事情说三遍

二、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攀登科学的高峰,且奢望快乐地完成,则智力、魄力和体力缺一不可。我们尝试了多种运动项目,最后确定武术散打。以身心锻炼为目的,不求KO,只求OK。从一开始提倡,到现在每周训练,数年间实验室的精神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平时有教练,但场上的一刻,只有自己!”这像极了毕业答辩。

三、有要求,更有自由

极少数不适应实验室的同学,我充分尊重其转导意愿。鉴于近年来的师生问题,强烈呼吁建全转导机制,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想对有的同学说:世界原本多面,现既囿于象牙,不可再死钻牛角;保有初心,稍安勿躁,随阅历增长,智力提升,必渐得始终

    王昊副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界面相关的传热传质科学。成果包括系统性揭示沸腾非重力水动特性实现对沸腾问题的再认识,突破移动接触线实验瓶颈为五十年争议提供关键证据,以及开发高效传质系统服务于大气污染治理等等。自2007年起已指导博士生9名。学生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及奖学金,毕业后服务于包括大学在内的各行各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