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2015新晋院士】黄如:只道是寻常

当你坐在黄如对面,与她进行一场“和风细雨”的交谈时,你很快就会意识到,给她的身份贴一个标签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你很难称呼她为“长者”或者“前辈”,因为她没有太多坎坷沧桑,她的人生和学术经历如此之简单和顺利;更因为她的年轻:生在60年代尾巴的“准70后”,当上副教授的时候(1999年)实际年龄还不满30岁,45岁之前便担任了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行政一把手,她还是目前最年轻的中科院女院士。

你也很难用她的行政职务称呼她为“黄院长”,因为除了她排得密密麻麻的工作时间表在不断提醒你她是北大人数最多学院的当家人外,你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丝毫的“官样”。

她更不是一个“名人”,你见过几个百度词条少得可怜的名人,你又见过哪位名人会在被请求提供几张像样的照片时露出为难的神色。

那么你就会考虑给她的标签写上“学者”或者“教授”?这样的称呼在荣誉等身的黄如面前似乎又显得有些过于平常了。


黄如近照


“我的经历非常简单,估计你们都不太好写。”

“非常简单,没有什么曲折传奇的经历,估计你们都不太好写。”说起自己的人生和学术经历,黄如这样说。

祖籍福建南安的黄如出生在江苏南京,在无锡度过她的大部分小学和中学时光,和燕园里无数的“天之骄子”们一样,她的学习经历顺风顺水。

成绩优异的黄如从当时当地最好的无锡市一中初中部保送到高中部,后来由于父母工作调动转学到南京中华中学,再后来高考也没有参加,被保送到时称南京工学院的东南大学。1994年,黄如在东南大学获电子工程系微电子硕士学位后,转投北京大学微电子领域的领军人物王阳元老师的门下。

1997年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博士学位后,黄如来到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选择的路口,虽然当时有不少出国机会,但她还是选择了留校任教,她说她喜欢北大,尤其希望把博士研究生期间的工作延续做下去。读博士时,她就开始了低功耗新器件的研究,这是微电子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此后她的研究方向就没有换过,迄今坚持了20余年。1999年,黄如任北京大学副教授,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一辈子也没出过学校,顺顺当当念书,顺顺当当留校任教,可黄如觉得这样“挺好的”,“不会有太多的东西影响自己,可以一门心思地做点研究、教教书”。

诚如黄如所愿,目前她所在的微电子学研究院在王阳元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和影响下,是一个“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的地方,这也是当年吸引她留校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可以心无旁骛地做教学科研,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事,所谓的成绩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虽然忙,但是很充实。”

黄如很忙。

在博士研究生杨力博的眼里,自己的导师是个“工作狂人”——“每天我还没到,黄老师就已经来办公室了;这一阵儿,自己忙论文的事情走得比较晚,可总也晚不过黄老师。”

记者请黄如罗列她要处理的一些例行事情:给180名左右的大一本科生讲授“微电子与电路基础”的大课;指导研究生,给硕博研究生开小组例会;修改研究生的论文;阅读文献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国内外一些团队合作课题和项目;处理信息学院和微纳电子学研究院的行政事务……

面对如此繁杂的工作任务,黄如没觉得不堪重负,“都是自己喜欢的事,很充实,不同类型的事情之间切换还有利于提高效率”。

除了心态上的调整,黄如一直对自己统筹安排的能力感到骄傲。她还记得在中学课本上曾学过一篇讲统筹兼顾的课文(《统筹方法》华罗庚),从那时起,黄如便注意统筹安排自己的事情,久而久之,统筹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管再忙,只要利用好分散的时间、提高效率,千头万绪也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

2014年,黄如开始担任信息科学学院院长的职务,负责学院的全面工作,这无疑让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可在黄如看来,行政工作和科研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些科研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到管理,而管理的事情是与人打交道,某种程度上说比科研难度大一些,有些情况无法预测,有些管理方法又对科研思路的打开有帮助,“只要做事,不管做什么,总会有相得益彰的地方”。

“我就是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黄如的科研工作主要针对低功耗和超低功耗器件,近年来低功耗和超低功耗集成电路迅猛发展。移动计算与通信、智能硬件、物联网、可穿戴式设备、生物医疗芯片等便携式和植入式芯片等电子产品对于低功耗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降低芯片功耗已经成为集成电路技术的核心问题。

黄如带领的课题组从不同电子系统对功耗和其他性能的不同要求出发,发明了全新的局域SOI器件结构,提出动态自适应超陡转换新工作原理以及其他一些新器件技术,比如新的“T栅/梳状栅肖特基隧穿晶体管”和“结耗尽调制型隧穿晶体管”,实现了同类器件的开态驱动电流和亚阈摆幅的突破。实验制备出的新原理隧穿晶体管创造了硅基晶体管的亚阈摆幅新纪录。“可以面向不同应用去做不同的低功耗器件和电路,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工作要做……”


 

黄如在新当选院士座谈会后的留影


“我的故事其实很平常,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感兴趣,这样才能保持一颗年轻的好奇心,自然也就会要求自己把每件事情认认真真做好,而且一定要坚持做,要另辟蹊径,一定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最终会出好结果。”黄如说。她给年轻人的建议就是“坚持理想,刻苦坚持,终有收获”。

“她自己一直在践行的一个座右铭就是‘天道酬勤’——这也是她最常鼓励学生的话,全情投入后达到的境界就是‘You can smell the device’,她说这是一种‘心灵相通’,当你与你所研究的器件心有灵犀时,往往是灵感迸发之时,突破困境后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这是《环球科学》杂志在报道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时对黄如的一段描述,这篇文章叫作《“芯”有灵犀》。

“最后一个问题,您在当选院士后,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变化吗?”

“没有,没什么变化,该是怎么样,还是怎么样。”黄如说。(文/新闻网记者 高雷)

编辑:白杨

转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