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问如流 妙“辩”连珠 | 研究生答辩风采展示:生命科学学院张启明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北京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基础,严格执行全过程管理,优化答辩程序及制度,坚持学位授予高标准,蹄疾步稳,教育改革取得扎实成效。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培养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研究生院推出“‘答’问如流 妙‘辩’连珠——北京大学研究生答辩风采展示”系列报道,将各院系答辩特色做法和精彩瞬间汇集成文,集中展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各院系进一步提升培养质量提供借鉴与参考。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在高大明亮的综合科研楼中,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泽民教授课题组2016级博士生张启明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本次答辩主席由汤富酬研究员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还包括生命科学学院白凡研究员、邢栋研究员和魏文胜研究员、分子医学研究所李川昀研究员、世纪坛医院彭吉润教授和深圳湾实验室张雷研究员。张启明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基于单细胞技术刻画肝癌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细胞动态图谱》。张启明首先对论文评审情况和论文修改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她从研究背景、科学问题、课题设计、研究结果、总结与讨论五个方面对论文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张启明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基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背景部分对肝癌研究现状的介绍,张启明提出三方面的问题:第一,细胞水平组成成分,如肝癌肿瘤微环境中是否富集的细胞类型有哪些?第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肿瘤-基质-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制衡?第三,不同病灶的相互关系,如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原发灶和转移灶的肿瘤微环境是否存在联系?论文对上述科学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并主要对肝癌中的树突状细胞类型进行了详细介绍。肿瘤微环境中的树突状细胞,传统上分为cDC1和cDC2,而其课题鉴定出一群特点突出的DC,即LAMP3+ DC。这群DC与cDC1和cDC2在表达特征上有较大的差别,主要表达CD80, CD83, CCR7等与成熟和细胞迁移有关的基因。随后,论文通过体外实验证实LAMP3+ DC是成熟态的DC,且具有较高的迁移能力。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RNA velocity和基于线粒体突变的进化树构建,发现了LAMP3+ DC可能同时起源于cDC1和cDC2,且具有向肝淋巴结迁移的潜在能力。同时,其他相关研究报道了该类细胞可能具有同时激活调节性T细胞和CD8 T细胞的能力,说明其功能具有双向性。因此,该类细胞在肿瘤抗原递呈的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树突状细胞迁移特征展示
张启明的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肝癌和其他疾病中的免疫细胞,以及开发新的临床检测与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研究揭示了肿瘤中的巨噬细胞构成腹水中髓系细胞的主要来源。由于外周血的免疫特征与肿瘤中具有较大差异,而组织活检的取样难度相对较大,该结果为利用肝癌病人的腹水代替外周血或活检组织进行肿瘤状态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针对巨噬细胞中与较差预后相关的基因GPNMB和SLC40A1,通过揭示其在巨噬细胞中的炎症作用,为相关药物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而研究所发现的LAMP3+树突状细胞,可从肿瘤迁移到周淋巴结,表达多种免疫配体基因,并具有与多种T淋巴细胞类型相互作用的潜力。这为后续进一步对该细胞类型进行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提出了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进行肿瘤治疗的可能性,并为基于树突状细胞的细胞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汇报结束后,多位答辩委员会专家针对论文内容进行了提问和讨论。例如,答辩主席汤老师提出,如何避免病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人和小鼠的研究系统差异导致的研究复杂性。张启明从人和小鼠的生物学系统差异和个体差异对临床医生是否有指导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目前已有一些工作对人和小鼠的单细胞数据进行系统比较,发现一些细胞类群是保守的,而另一些是只在人或者只在小鼠中存在的。因此在进行探究时,应该选择保守的细胞类型在小鼠中进行验证。由于个体差异,在分析时尽量去寻找不同病人之间的共性。比如TAM-like巨噬细胞就是在尽量多的人里都出现的,且在TCGA数据中也得到验证。答辩委员彭教授提出,作为临床医生,更加关心的是哪些免疫细胞类型是有效的。如何通过分析得到哪些细胞类型是针对肿瘤抗原的?张启明认为,由于预后是最直接对某一细胞类型功能进行表征,可通过对数据中的细胞类型利用统一的标准进行预后分析。得到显著结果之后,再对显著较差或显著较好预后的细胞类型进行进一步实验探究,来检测它们是通过何种方式促进或抵抗肿瘤的。
问答环节结束后,答辩委员进行了讨论、投票和决议。经答辩委员会讨论及无记名投票,一致同意张启明通过答辩,建议授予其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张启明与全部答辩委员合影,至此,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圆满结束。
与答辩委员合影
【学生基本情况介绍】
张启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直博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专业。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共同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包括一篇发表于Cell的学术论文和一篇发表于Nature Cancer的学术评论。其学术工作结合了两种单细胞测序技术,充分发挥不同数据类型的优势,获得高分辨率的肝癌免疫图谱;并首次对肝癌临床样本进行包括病理组织在内的多组织位点的收集,并利用前沿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不仅描述了肝癌微环境的免疫组分和状态,而且描绘了肿瘤浸润免疫细胞跨组织的动态过程。该科学研究工作曾获2019年度“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产业协会理事长,带领团队获得“社会实践金奖团队”称号、第二十七届挑战杯一等奖;作为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本科4班班主任,曾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曾获得光华奖学金、研究生校长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学术创新奖、社会工作奖、国家奖学金博士、三好学生标兵等奖励。
【毕业感言】
五年的燕园生活转瞬即逝。想想从刚踏入燕园时对未来充满迷茫不安的青涩状态,如今的自己,在老师同学们的指导帮助下,对未来的挑战和未知充满信心。还记得面对实验阴性结果时,实验室的学长学姐们帮助我一起寻找可能的解决措施;还记得张老师与我们一起修改文章时,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认真斟酌……这些严谨认真的榜样让我感受到科学研究的美丽;而所有的指导、帮助、鼓励、陪伴,都使我坚定了自己的科研之路。在实验室之外,通过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等,我也认识了一批珍贵的小伙伴。和生命科学产业协会的小伙伴一起参观生物医药相关企业,让我看到实验室之外生物学应用的魅力;而和风雷的小伙伴一起练习街舞,则让我的课余生活充满了乐趣。所有的所有,真的使我在即将离别之际,感受到格外的不舍。怀念在实验室刷夜做实验,返回宿舍时看到的凌晨月色未落朝阳初起的墨蓝色;怀念傍晚绕着未名湖跑步时湖面泛起的博雅塔倒影;怀念在图书馆一个人承包整个阅览室读书的静谧……一路走来,经历过太多欢笑,也有泪水,经历过高光时刻,也有迷茫不安。非常感谢在北大收获的所有,和优秀的老师同学的交流,让我在迷茫中慢慢找到目标,勇敢前行。感谢一直给予我指导的老师们和给予我陪伴的同学们。祝愿你们的燕园生活更加精彩!
供稿:张启明
整理:柴亦林、蔡天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