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黉门对话”专家主题论坛第二十五期:中国人的生命历程

生命历程(life course)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其重点研究社会变迁和社会事件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生命历程研究属于国际社会科学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在欧美已经得到了普及和广泛的应用,甚至已经拓展到社会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遗憾的是,中国是世界上社会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人也是受各类社会变化和社会事件影响最多的,但这一范式在中国的社会科学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应用。

为更好的推动生命历程范式在中国的应用,72,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人口研究所承办的“黉门对话”专家主题论坛——“中国人的生命历程”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举行。这次论坛由“对话论坛”和“研究论坛”两个部分组成。

1 乔晓春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乔晓春教授主持,并对本期“黉门对话”专家主题论坛的目的和背景做了简要介绍。随后五位国内外生命历程和相关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做了演讲,专家学者包括来自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Glen Elder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Charles Hirschman 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的李中清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廖福挺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学所的韩布新教授。

2 北卡罗莱纳大学Glen Eler教授远程视频发言

作为生命历程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Glen Elder教授结合自己的生命历程阐释了自己在该领域的研究,其中提到了他在伯克利大学时所做的数据资料的收集工作以及如何开始了对生命历程的研究。Glen Elder教授以1920-1921年出生对列为跟踪研究对象,研究了在美国从大萧条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直到他们中年的生命轨迹, 他认为大萧条不仅影响到研究对象幼年时的生活环境,而且对其成年后的工作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Glen Elder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嵌入在他们一生所经历的历史时代和地理空间之中,人的生命具有社会性,社会与历史对个人生命产生重大影响,个人通过其对历史与社会环境的选择与行动来建构自己的生命历程。Glen Elder教授归纳了生命历程的研究范式,包括 “一定时空中的生活”、 “生活的时间性”、“相互联系的生活”、“个人能动性”、“人的发展和生活进程中的年龄”五个基本原理。

 

3 华盛顿大学Charles Hirschman教授发言

4 香港科技大学李中清教授发言

Charles Hirschman教授对生命历程范式的框架及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李中清教授介绍了生命历程范式在“清代缙绅录数据库研究”的应用。廖福挺教授从国际视角介绍了当前生命历程研究的进展和影响力,强调了生命历程视角对老年学、犯罪学、社会学等其他多种学科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还介绍了国际上知名的生命历程研究中心和机构以及值得关注的国际会议,让大家对生命历程理论的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有了整体的认识。在几位嘉宾发言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社会学系张杰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对进行了点评。

5 伊利诺伊大学廖福挺教授发言

“对话论坛”在厦门大学叶文振教授的主持下,与会嘉宾围绕生命历程范式在中国应用的意义、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生命历程的不同以及从生命历程的角度看中国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三个主题进行了对话和自由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和西方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差异使得中国的生命历程研究更加有意义,中国自近现代以来巨大的社会变迁为生命历程研究提供了极佳契机。专家学者们之间的互动共同推进了大家对生命历程的理解和探讨,参会者积极向对话嘉宾进行提问,现场气氛活跃。

6 厦门大学叶文振教授主持对话交流

 

下午的“研究论坛”分为两个单元,分别由韩布新教授张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张卫国教授主持,相关学者就生命历程的具体研究进行了介绍,乔晓春教授和廖福庭教授分别做了点评。

生命历程理论关注整个生命历程中年龄的社会意义,研究社会模式的代际转换,研究宏观事件和结构特征对个人生活史的影响,尤其关注年龄效应、同龄群体效应、历史环境和年龄级变迁的效应。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刘天俐老师发表了题为“文革期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的演讲,她使用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和精神分裂症死亡率数据以及联合国人口司公布的人口数据进行了估算,研究了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付雪琴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婚姻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虽并未获得相关实证数据,但其通过9受访者采用口述史方法收集资料后发现,特殊的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家庭关系的依赖、个体的能动性和孩子的数量都会在维持婚姻稳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石超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中国部分的数据,对中国人生活满意度的进行“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分析后发现,中国人的年龄和生活满意度呈下凸曲线关系;生活满意度并非随着经济增长递增,而是先减后增。同时,不平等(基尼系数)对生活满意度的时期变化有一定的解释作用;生活满意度不存在队列效应,性别和年龄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

在第二单元的报告中,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魏戈老师做了题为“在想象中寻求认同:一座太长太远的桥”的演讲,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普通中国教师专业生活史进行了探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吴开泽老师利用中山大学2010年组织的“广州市千户问卷调查”数据,根据住房史对15岁以上的调查对象建立人-年数据组,运用离散时间事件史模型分析了“房改进程、生命历程与城市住房产权获得(1980-2010)”,研究发现住房产权获得具有显著的世代效应,商品住房获得有两个显著趋势,一是高等教育者的住房优势凸显,二是购房低龄化趋势明显,职业发展期和成就期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四川大学社会学系郑莉老师研究了生命历程下的教育—健康关系及其城乡性别差异,其发现群体之间城市女性在晚近世代中获得的教育健康回报方面高于城市男性。农村居民中,教育的健康回报在男性和女性中是相同的,晚近世代的农村男、女以及城市女性所获得的健康回报都具有累积效应,只有城市男性的教育回报不随年龄而增长;高教育成就的城市女性健康最优;晚近世代的健康差于早期世代。

生命历程理论关注整个生命历程中年龄的社会意义,研究社会模式的代际转换,研究宏观事件和结构特征对个人生活史的影响,尤其关注年龄效应、同龄群体效应、历史环境和年龄级变迁的效应。我国自近现代以来社会巨大变迁,为生命历程研究提供了极佳契机,本论坛充分体现了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主办宗旨,通过对话论坛的专家观点陈述、对话研讨、观众互动交流等形式,以及研究论坛的实践探讨,在学术层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开拓了师生们的研究思维,大家受益匪浅,一致认同在中国亟需开展生命历程理论的学习和实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