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黉门对话”专家主题论坛第二十六期:庙堂之下的多元文化结构——以水陆画为中心的艺术史视角

2017921日至22日,以“庙堂之下的多元文化结构——以水陆画为中心的艺术史视角”为主题的黉门对话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承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松教授主持。此次对话在均斋艺术馆(红三楼阁楼)举行。

昭化寺考察 大雄宝殿前留影

鉴于所有讨论活动、研究活动都是建立在考察活动基础之上,且为了更加熟谙材料、讨论充分,921,与会学者共同赴昭化寺进行实地考察。昭化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怀安县,始建于明正统元年,其大雄宝殿内壁绘47幅水陆道场壁画,面积93.566平方米,共画人物610多个,所画人物密度很高,且有明确的纪年和画工题记,是明代水陆画中璀璨的明珠。考察现场,专家、学者们对壁画中所画神祇进行辨识,对漫漶内容进行分析猜测,对绘画形式进行认真讨论。

李松教授、中国道教协会王宜峨研究员等在昭化寺大雄宝殿北壁前讨论

922日上午八点,以庙堂之下的多元文化结构——以水陆画为中心的艺术史视角”为主题的黉门对话正式举行。首先,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南北收藏水陆画展”(亦在均斋艺术馆),这是为了配合此次讨论更加充分的进行及拓宽大家对水陆画的认识而开设的展览,展品主要由来自西安水陆画博物馆的蔡元平先生及来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李远国先生提供。

黉门对话现场 私人藏家水陆画展示

展览参观一小时后,李松教授作了精彩的致欢迎辞,主要就水陆画的主题和会议的主题提出了五个关键词:第一,水陆画讨论的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个时间过程;第二,水陆画是文与图的历史,水陆画中内容的不断重新组合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天地、社会秩序的不断认识,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对于天地秩序、人与社会的关系作出不同的解释;第三,方法、材料并用,不仅要寻找材料,而且要细读材料,同时要为这些材料觅得一个好的研究方法,一个有意思的切入点;第四,这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跨学科不仅是跨学科还要跨文明、不同文明的研究;第五,不断转化文化立场和认知自我的材料,在文化普遍主义和特殊视角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李松教授指出:“我们要寻找文化最大的公约数,同时寻找自我的价值。这些以水陆画考察为中心的材料,如果仅仅当文化遗产就没有意义,说的可能是跟我们无关的事,如果我们当今的焦虑和思考都和材料挂上钩,那么水陆画就不是一个死的东西,不是一个文化僵尸,不是躺在博物馆柜子里不让我们看的东西,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黉门对话现场

接下来,来自东京专修大学的土屋昌明教授、日本学习院大学石野一晴博士、早稻田大学毕业的广濑直记博士、国家博物馆的研究员李翎、青海美术馆馆长曹星原分别以《水陆画与日本文化》、《中国观音女性对日本的影响》、《日本最早的道教美术图录——逸见梅荣拍摄的照片》、《水陆仪与水陆画起源的讨论》、《地域与传承的二重奏:苏东坡与南水陆再思考》为题作了生动报告,如:广濑直记考察认为“宋代《妙善传说》出现以后,本来没有性别的观音菩萨往往被描绘成年轻妇女,甚至在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绘画、塑像的观音几乎都变成女性了;而日本的观音菩萨基本上没有女性化的趋向,但是17世纪景德镇产出的陶瓷观音像出口到日本之后,日本的观音信仰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曹星原以苏东坡为讨论中心,重新思考苏东坡与南水陆的关系,提出眉山水陆和以苏轼为代表的南水陆的核心是汉传佛教中最重要的以地域和传承(古法)作为法事和普渡的核心,因此她认为南水陆更为着眼于社会学的考虑也更为强调水陆法式中的文化性及其传承性。报告结束后,来自中国道教协会的研究员王宜峨、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张建宇、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高明、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沈伟等其他现场嘉宾进行对话交流,重点讨论了南北水陆画如何认定等问题。

下午场由土屋昌明、李翎主持,德国海德堡科学院的蔡穗玲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赵伟副研究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韦兵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姜守诚研究员、西安水陆画博物馆蔡元平先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李远国教授分别以《安岳卧佛院作为水陆道场》、《河北怀安昭化寺大雄宝殿北壁图像试读》、《唐宋四川孔雀明王信仰研究:兼论咸通以降嘉州地区佛教新风尚》、《明清水陆画中的“业秤”与“业镜”》、《陕西水陆画画稿研究》、《巴蜀地区的水陆画》为题作了精彩报告,其中蔡穗玲针对卧佛院的宋代题刻,探讨卧佛院在宋代仪式上增添的新元素;姜守诚对佛道经书及民间宗教宝卷中的“业秤”与“业镜”观念展开讨论,并从图像学角度分析“业秤”“业镜”之造型、种类及异同,诠释其宗教象征意义。报告结束后,陕西师范大学的刘科副教授、西安美术学院的白文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的熊雯老师、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耿继鹏副教授针对报告内容与发言嘉宾进行对话交流。李松并作总结发言。

黉门对话现场 李松教授总结发言

晚上七点半至八点半,山西大学的伊宝和太原科技大学的史宏蕾博士以“山西水陆寺观的天学宇宙观与科技内蕴”为题作了报告,并谈及到他们实地调查山西水陆画的收获和感想等等。

本次论坛以“水陆画”为重点探讨对象,学者以主题演讲和对话的形式举行,以视觉材料为线索,在历史学、哲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学科之间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对话交流,延伸拓宽艺术史视野,探究历史情境的呈现方式与解读渠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