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曼丽主讲才斋讲堂二十六讲——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及中国“外宣”面临的挑战
西方媒体部分对中国报道的文字下隐藏着怎样的用心?中国“外宣”近年来发展的背后又潜伏着怎样的危机?11月3日晚上7点,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做客才斋讲堂,从众多实例出发,与同学们分享了她的看法。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明利主持并全程参加了讲座。
认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的特征是把握现阶段中国所面临的诸多挑战的前提。通过列举“死虎”、“3·14”等事件,并分析中外媒体在这些事件上报道的不同立场,程曼丽告诉大家西方媒体对中国误解与偏见普遍存在的事实。她引入了首因效应和利益博弈的概念,表示由于中国与其他国家有了更多利益交织等原因,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态度复杂而不容乐观。
中国信息源开放迎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中国对外新闻信息的传播也逐渐摆脱了外宣媒体的单一模式,具有了多样化的特征。”程曼丽援引奥运会成功举办的例子,表明对国外媒体提供优质的“主场”服务也可以是舆论引导的方式。她说:“信息源对外开放意味着信息独占权的部分消减,这也使中国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但是随着国内媒体自身的日益完善,国外媒体越来越倾向于原封不动地对国内媒体的报道进行二次传播,“使我们获得了一种可能性,可以变主体性的信息源为主导性的信息源。”这能为中国信息的对外传播开辟更大的舞台,也反映出中国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趋势。
对微博等正井喷式发展的新兴传播工具,程曼丽强调,使用微博时要防范信息被恶意利用。
针对更为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外宣”应该如何赢得发展,程曼丽提出了三个“需要”,即需要制定整体性的对外传播策略,打出经过培植培育的文化产品;需要科学的、集约化的操作规程。“局部的效益是非常明显的,但是目前外宣仍然粗放,一些活动缺乏论证和事前评估”,因此必须注重效果研究;需要更加优秀的内容产品,用一定的文化产品或者故事支撑理念,以减少外国对中国的担忧情绪。
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发掘中华文化优势资源,以整体性的外宣战略,专业性的运作规程以及丰富的传播内容赢得话语权和竞争优势,这是程曼丽教授讲座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也是中国“外宣”继续取得成效,在信息传播的环节中向中心靠拢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