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刘伟主讲才斋讲堂:中等收入陷阱及其克服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是什么?挑战是什么?2月23日晚上7点,北京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刘伟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31讲,阐述了“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根本原因,并与同学们探讨了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方式。本次讲座是“才斋讲堂”新学期的第一讲,研究生院院长陈十一教授主持了讲座。

 

 

刘伟教授主讲才斋讲堂

    首先,刘伟教授介绍了中等收入陷阱的由来和主要形成原因。“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新概念,由世界银行在2006年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指的是中等收入的经济体在迈入现代化前往往会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拉美陷阱”,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东亚泡沫”,再到现在的“西亚、北非危机”,这些国家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但也有如香港和台湾等地区成功穿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比较分析成功跨越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两类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特征,并对其进行总结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内需不足、发展方式转变迟缓、社会制度创新落后是刘伟教授总结的三点原因,在具体阐释的时候,刘伟教授引用了许多生活中的实例,把复杂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引来了同学们的阵阵笑声。

    之后,刘伟教授又阐述了中国现在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扰。从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等一系列结构性指标来看,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

    刘伟教授接着分析了中国要克服中等收入陷阱需要采取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措施。“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发展方式的转变、效率的提高既是长远的问题,也是迫在眉睫的现实威胁。”最后,刘伟教授总结了他认为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最重要举措,“可能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克服中等收入陷阱,但最终要的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投入、市场质量的提高和秩序的完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