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党支部与燕京学堂党支部赴延安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实践主题党日活动

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党支部和燕京学堂党支部联合开展了“走进革命圣地,传承延安精神”主题党日教育培训活动,活动由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承办。研究生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王天兵和研究生院副院长、燕京学堂执行副院长姜国华带队,党员和积极分子、群众代表近30人参加。

十三载春秋––党中央在延安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在这片平凡的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决定性胜利,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没有延安,就不会有现在的中国。

在延安学习的第一天清晨,延安大学杨延虎教授为学员进行了题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专题报告。报告系统介绍了延安在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回顾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业绩,倡导领悟、学习革命斗争中的延安精神。

学员王方妤说道“这个报告让我重新认识了延安,了解了延安精神。这是一个永不过时的精神,是一种崇高境界和行为方式”。学员贾爱英听完报告深有感触地说,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是我们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十三年,是毛泽东思想日益成熟、丰富发展的十三年,也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发扬光大的十三年。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先进性建设,对于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专题报告结束后,研究生院部分学员与延安大学研究生学院就研究生教育及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

路遥“像土地一样奉献”

座谈会后,大家前往路遥文学馆参观。背依着安葬着路遥的文汇山,学员们在这里聆听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路遥的生平故事,观看了馆内展出的部分手稿及路遥创作时使用过的实物。从苦难童年到文学启蒙,从求学延安到作协生涯,路遥不平凡的一生在一幅幅书作,一张信笺中慢慢呈现开来。学员们紧紧跟随讲解员,时而细细聆听,时而静静沉思,体会着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精神,感受着黄土地上那一颗“爱的深沉”的赤子之心。学员冯小珍说,听了这些介绍,再次接受了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更加坚定了爱岗、奉献之心。

重温历史足迹 感悟延安精神

“中国革命大本营为何奠基西北?……”延安革命纪念馆里,学员们聆听讲解员详细介绍了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壮大,出师抗日的过程及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馆内的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个个大型雕塑,重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先辈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让很多学员唏嘘慨叹,激动不已。

    之后,学员们分别前往中共中央驻地旧址王家坪和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参观。宁静的夏日,阳光映着浑厚的黄土,学员们步入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故居,走进伟人们生活、工作过的低矮、简陋的窖洞。土坯垒成的窑洞随山顶势,成线地镶嵌于山间。经过风雨的洗礼,默默驻守。土墙边的点点花草,随着微风摇曳,仿佛在诉说过去的故事。“我很难想象在那个烽火岁月,革命人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领导人民,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学员王子静说道,“来到故居,革命年代仿佛离我们很近。以前人们总说什么是精神,什么是信仰。现在,我明白了信仰的力量。”

参观后,延安大学人文学院的冯建玫教授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为学员们进行了《纪念白求恩》的现场教学演讲。冯教授首先说道,我们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这样一句形容白求恩的话: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但是,究竟怎样的一个人才能算得上“高尚”、“纯粹”?冯教授用一个又一个白求恩的故事讲解了“高尚”和“纯粹”的内涵,很多学员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加拿大籍华裔学员王赛说,在加拿大时他就曾听过白求恩的故事,也参观过白求恩在加拿大的故居。今天来到延安,再次聆听他的事迹,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让他备受震撼,深感敬重。

隐没于枣园山林处的广场,鸟儿的鸣叫依稀可辨,周遭一片笔挺的白桦伫立着;张思德纪念碑前,学员们静静聆听杨延虎教授的演讲《张思德精神》。1944年张思德牺牲后,追悼会便在这里召开。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演《为人民服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高大笔挺的张思德雕像在广场上将“重于泰山”的力量静静地诠释,显得尤为庄重。学员郭菲说,张思德精神是无私奉献与自我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是延安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应仅存于战争年代。学员李岩感慨道:“战火纷飞时需有人在枪林弹雨中冒死冲锋,而今的和平时代,也需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这奉献,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宣誓宝塔山 探访延川县

细雨霏霏,薄雾冥冥。日暮前的宝塔山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愈显朦胧。“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宝塔山自始便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拥有神圣的地位。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中国革命圣地的象征。

学员们撑着伞沿路攀登,一边仰视宝塔,一边追寻党中央在这革命圣地留下的足迹。王天兵和姜国华共同带领研究生院和燕京学堂的全体党员,在宝塔山山顶鲜艳的党旗前重温了入党誓词,全体党员在雨中更加坚定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

车子快速地穿行在陕北高原的沟壑间,渐渐的,黄土高坡山坳里的小山村依稀可见。学员们到达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拜访习总书记作为知青曾下乡生活过的地方。

“习总书记一提起延安,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延安是我梦牵魂绕的地方,我人生的根基是在这里打牢的。’”学员聆听导游讲解习总书记在梁家河艰苦的知青生活,参观了他曾经居住过的知青旧居和梁家河村史馆。当延安大学王东维教授向我们介绍当年十五六岁的习近平,在梁家河大队住窑洞、睡土炕,与村民同吃同住,整整7年时间为当地百姓做实事做好的时候,“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评价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现场学员。

 

峥嵘岁月 圣地摇篮––《延安保育院》

红色历史题材舞台剧《延安保育院》根据保育院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硝云弹雨中保育院孩子和革命战士之间鱼水交融的情感,用全方位的艺术手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及延安保育院所承载的延安精神。学员集体观看了舞台剧并在观看中领悟延安精神。

当看到院长为救落水的孩子永远地消失在了汹涌的河水中,孩子面对奔腾的黄河,终于喊出了心中渴望已久却未曾开口叫出的“妈妈”时,许多学员都拭起了眼角的泪水。学员胡晓阳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部舞台剧让我感受到了在艰苦岁月中生命、亲情和爱的伟大……”这是用生命镌刻的母爱,用责任书写的传奇。天籁般的童声如丝丝清泉将延安的精神与力量浸润在了每个人心中。

延安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种精神,它带给我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党支部书记王天兵总结道:此次党日活动,通过参加课堂学习,参观革命旧址,让我们走近延安,了解延安精神,学习延安精神,无论是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还是群众,都会从中得到深刻的教育,知道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在峥嵘岁月里形成的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就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担任何种角色,从事何种工作,都能做到立足本职,尽最大可能服务于工作对象,兢兢业业地为党和人民工作,坚持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向全党发出的号召,永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