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韩毓海主讲才斋讲堂第102讲:从永贞革新到鸦片战争

从永贞革新到鸦片战争,历史的车轮中滚动着政治的智慧。924日晚,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毓海做客才斋讲堂,结合古代政治家的经典著作,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同学们生动讲述了中国千年的治理体系和治理经验。

韩毓海首先以20142月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的讲话为例,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两大主题:治世治心。他认为,治世分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个方面,两者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中国不是没有治理体系,而是这个治理体系没有转化为有效的治理能力,因此逐渐不能应对1500年以来世界发展方式的大分流或大转变。治世容易治心难”“‘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修心,修心关键在于亲民,在于与天下百姓同心同德,斯为大同

随后,韩毓海结合自唐至近代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对部分历史问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介绍与分析。他认为,发生于唐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解决了安史之乱后中国治理的关键––藩镇割据导致的分裂问题,唐朝将财政大权收归中央,藩镇势力得以遏制。税法改革后,徭役免除,制定财政预算,中国由徭役制国家走向赋税制、预算制国家,带动了中国治理结构的现代转化。唐宪宗全面推行二王八司马的政策,却放逐了制定政策的柳宗元等人,这场改革充满复杂性 和悲剧性。

 讲座现场

与唐代相比,秦朝和宋朝时期的国家治理情况又不尽相同。韩毓海认为,秦郡县统一的基础是基层户籍连坐的保伍制度的形成,基层的巩固是治 理的关键,基层的有效治理,至唐府兵制而蔚为大观。宋朝的问题则出在一方面是募役法导致的基层组织解体,另一方面则是上层的治理体系脱离实际,士大夫阶级对于财政、经济、司法、军事极为隔膜,以至于形成王安石所谓教、养、取、任皆不得法的局面,最终造成中国的上层与基层完全脱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完 全脱节,为此后的一盘散沙制造了制度的前提。

鸦片战争只是压倒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韩毓海认为,中国的治理危机早在明朝中叶就出现了,原因在于明朝中期西方形成了系统的金融革命,而我国却 未能形成有效的自主的财政投资金融体系,中国不是一般地缺乏财富,而是没有将财富组织起来投资的有效机制,就李约瑟提出的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 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的问题,韩毓海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在讲座中,韩毓海介绍了几位古今著名政治家和他们的作品。南宋著名思想家、政论家叶适的《外稿》提出了中国治理的两大基本主题:寻求富强追 求王道,中国政治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把富强建立在王道的基础上。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揭示了中国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之间的脱节。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提出,儒学的根底在与民同心,在做事,特别是立足基层做实事––这些思想对今天的治理者具有深刻启发意义。魏源《海国图志》《圣武记》两书体现 了全新的战略视野,对当前一带一路构想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韩毓海在讲座中

讲座结束后,韩毓海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他指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北大应当担负起的重要学术使命,我们应以扎实的研究、宽阔的世界视野和战略眼光,系统总结中国历史上的治理经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北大应有的贡献。

本次讲座由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明利主持,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讲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