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才斋讲堂”首场开讲 楼宇烈解读中国文化的精神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促进研究生开展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从2010—2011学年度秋季学期开始,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才斋讲堂”,讲堂邀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从学科架构、学科的历史与发展、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学科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解读科学奥妙,分享研究心得,以提升广大研究生的学科素养并培养其科学精神。



图:周其凤校长专注地听讲
 


图:楼宇烈先生首讲“才斋讲堂”

“才斋讲堂”于9月16日晚七点在二教107开讲,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主讲“中国文化的精神”,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出席并致辞,研究生院领导王恩哥、王仰麟也出席了首场讲座。



图:周其凤校长致辞

周其凤校长在开讲致辞中指出,北大是“常为新”的,“才斋讲堂”就是北大研究生教育多年积淀后的一个创新之举,它立意高远,打破了以往教学体系中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的格局,向同学们展现了一个名家荟萃、精彩纷呈的大舞台,不同学科的精髓在这里呈现、碰撞与交融,不同领域的名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引领大家探索无限的知识世界,希望同学们在这个舞台中汲取营养,有朝一日成为支撑讲堂蓬勃发展并且能够登上讲堂的学术翘楚。



图:研究生院王恩哥院长主持首场讲座

在开讲致辞结束后,楼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话语开始了首场讲座。“看到台下的同学们,我想起了55年前我初入北大时的情景,当时我之所以选择哲学系,是因为我既放不下人文的兴趣,也放不下对科学的探索,当看到招生简章中‘哲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总结’这句话时,就报了哲学系”。

对于中国文化的精髓,楼老师特别强调“传统”二字,他指出,要探讨中国的文化,不能不提“传统”,这两个字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基因之中。为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楼老师特别举了“血浓于水”这个古老的中国成语为例,“中国人说血浓于水,是因为他们非常重视血缘,他们认为血缘是生命的延续,也就是说,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西方文化就更加重视父母子女间的平等关系,因为他们认为所有父母子女都是上帝创造的”,浅显的语言让我们立刻感受到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可是谈到中国文化的现状,楼老师却显得忧心忡忡,他感觉现在的中国文化很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平衡”,楼老师概括道。

“现在好多留学生竟然到美国去学汉语,好多年轻人谈起西方文化来头头是道,但是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却不甚了解,这直接造成了我们文化主体意识的失落”,说到中国文化意识失落的起源,楼老师向大家解释道这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由于上世纪初中国的贫穷落后,当时中央大学的一些教授提出了“全盘西化”,积极的在物质文明上赶上西方,以期达到“图强救国”的目的,但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中国的精神文明方面也向西方靠拢,造成了国内中西文化的不平衡状态,为了给大众敲响警钟,楼老师曾在其撰写的《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展望》一文中提出了使中西文化在新世纪达到相对平衡的具体构想。

关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间的不平衡,楼老师指出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人文文化发展与科学文化发展的不协调,特别是在上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因此大家对人文文化的关注普遍减弱,现在的教育制度也是人文教育占的比重较少,而科学教育占极大比重。“这种人文文化的持续丢失将会直接导致人们失去精神支柱”,楼老师特别强调了这种不协调发展所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那么东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是否就是绝对对立、没有丝毫共同点呢?对此,楼老师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譬如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中一再强调出其不意以及非直接攻击的思想,这在现代战争中仍有重要意义,这说明,从战术层面考虑,《孙子兵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已然超越了时代的限制,对西方文化以及现代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物质经济的发展不仅仅要求社会制度方面的完善,还要求观念上面的统一”,楼老师精练地提出物质与精神发展必须要具有一致性。然而观念上的统一就要求大家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宗教价值观作为支撑,具体到中国,就是佛教。“佛教从根本精神来讲,是无神论的”,楼老师语出惊人,面对台下诧异的我们,楼老师娓娓道来:“当年释迦摩尼就是专门针对有神教而创立佛教,但在后来佛教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印度教、婆罗门教和其他宗教的影响,有神思想才逐渐渗透进来,但从根本上来讲,佛教依旧是无神的”,接着,楼老师向我们指出了佛教具有“众生平等”和“理性逻辑”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佛教具有巨大的时代意义。

在讲座接近尾声的时候,楼老师对当代研究生提出了“善用者无弃物”的要求,研究生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善用者”,任何材料到了自己手上都能够因才适用,即使是糟粕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同样,善于学习的人无论怎么学都可以学到不错的程度,不论是正面学还是反面学,不论是精通地学还是粗略地学,关键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和把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即所谓“善学者无弃学”。

楼老师精彩的讲述引起了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在提问环节,一位同学提问道:“无神论究竟该如何理解,是不是就是简单指没有神的存在?”,对此,楼老师给出了精辟的回答,“这要看神是怎样的定义,究竟是一个人格化的、实体化的神,还是仅限于一种现象和功能的描述,其实有神论与无神论有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比如中国就缺乏实体化的、对象化的神,但是在描述现象时又大量用到了神,比如《周易》中就提到,变化莫测是为神”。

又有听众就研究生究竟该怎样辨别“精华”与“糟粕”,怎样在方法论上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向楼老师请教,对此,楼老师解释道:“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文献中入手确实是一个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述而不作,意思是并不一定非得推陈出新,也可以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寻求进步,所以如果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主要得学习《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献。”

不知不觉中楼宇烈老先生已在讲台上讲了近两个半小时,“才斋”第一讲“中国文化的精神”也几近结束,教室中的同学,包括不少站着的和席地而坐的都听得十分入迷,不忍离去,讲座在大家的依依不舍中落下帷幕。

编辑:知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