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阎步克主讲才斋讲堂:中国古代官阶的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是一个高度行政化的社会。”4月7日晚,北京大学历史系阎步克教授在北大研究生院主办的“才斋讲堂”第十五讲中,为同学们讲解了“品位与职位——中国古代官阶的历史变迁”。研究生院副院长姜国华教授主持讲座。

周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这中国古代的五个阶段各自有着不同的官阶制度,阎步克教授运用“品位—职位”这个理论框架,讲解这些官阶制度的历史变迁,并分析了它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

 

阎步克教授介绍道,品位分等以人为中心,官阶与职位分离,赋予官员稳定感;职位分等以事为中心,不存在独立于职位的官阶,保证同工同酬。但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员组织与职位结构是不匹配的,官僚制由身份组织和功能组织两部分构成,而官阶制度在几千年来,存在着品位分等与职位分等的变化。

“品位分等在技术上很简单,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官制度都是品位分等的”。阎步克教授告诉大家,当官僚具有自利取向时,便会实行品位分等,而具有服务取向时,会实行职位分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周代、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是实行品位分等的,而秦汉和明清则实行职位分等。

周代的官阶是“爵”级,即公侯伯子男,公卿大夫士,与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相适应。除此之外还有“九命制”,但阎步克教授认为,“九命”很可能只是《周礼》的建构,并不真实存在,但它对于后世有很大影响,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王勃曾写过“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战国时原来的小型简单社会向复杂社会转变,商鞅变法首创“军功爵”,平民凭战场表现可以被授爵,用功绩主义打击了世袭制度,意义不亚于一场社会革命。

如果说周代的官阶是“爵—命”体制,那么秦汉就是“爵—秩”体制,魏晋以下则是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式体制。阎步克教授解释道,秦汉对于爵位仍旧非常重视,这点从画像石“射雀射猴图”便可以看出——“雀”谐音“爵”,“猴”谐音“侯”。但是在秦汉时,已经有了禄秩制度,它标志职位的高低,若无职位,官员个人没有级别可言,汉代官员因父母丧等离职后,再仕时朝廷并不照顾其以往官资,这点从李咸、王骏等人的经历中便可以看出。

到了魏晋南北朝,官阶变为九品三十阶,讲到这里,阎步克教授笑着问大家:“你们说繁密的等级更具激励作用还是稀疏的等级更具激励作用?”看到同学们意见不一后,他接着说道,“管理学认为繁密的等级更具激励作用,但会增加行政成本,所以要取一个平衡。”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此繁密的等级显示了这个政权的内向性和身份性很强,反映了此时的官阶充分品位化了。而唐宋则承袭于此,是阵列式位阶,但到了明清,君主专制大大强化,官阶又重新回归职业化了。

在阎步克教授“品位—职位”视角之下,历代官阶制度变迁线索由晦暗而显明,清晰地呈现出了中国历史上的五大阶段。在讲座的最后,阎步克教授感慨道,中国三千年的官僚政治传统,实际上有巨大的历史惯性,不动声色地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社会、法律以及其他方面的生活,而了解历史上的官阶制度,对了解我们整个社会都会有所帮助。

 

编辑:李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