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陈松蹊主讲才斋讲堂第184讲:中国大气污染的科学度量和评估

随着环境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大气监测网络数据和大数据统计方法度量大气治理效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2019年10月17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统计科学中心陈松蹊教授从统计学研究方法和具体案例出发,指出目前大气污染度量和评估常用方法在研究中国污染问题上存在的局限性,构建科学度量中国大气污染的统计方法和有效评估城市污染治理的“人努力-天帮忙”指数,提出多项改善大气污染状况的具体政策建议。

陈松蹊教授从与国外学者交往的亲身经历切入,指出大气污染管理、治理实际上是对污染物排放的管理,需要借助统计学方法科学度量污染排放量、评价大气治理效果等。

陈松蹊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184

首先,陈松蹊教授通过“女士品茶”、 美国1948年大选、1960年代吸烟有害健康论争、教育对于农民工收入的边际效应等案例介绍“充分随机试验”和“观测研究”两种统计学研究方法的背景。以PM2.5为例,陈教授指出大气污染的度量容易受到气象因素混杂干扰,具有不能完全反映污染排放的局限性,需要使用观测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去除混杂干扰,构造基准气象分布和调整均值。为充分反映中国大气污染的年度变化,需要建构去除气象干扰的评估方法。

随后,陈松蹊教授提出了一个在基准气象分布下重新计算污染物浓度的方法,用于刻画污染的排放程度、避免混杂因素干扰,并逐一展示近6年45市所在区域气象调整前后六种常规污染物的变化情况,提出多项针对性建议措施。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评估一个城市污染治理的“人努力-天帮忙”指数,分离人为减排的效果和天气干扰的影响,使得对各城市大气治理努力程度的评估更加科学,不受“天帮忙”或“天帮倒忙”的影响,从而调动各级部门大气治理的积极性。

最后,陈松蹊教授结合观测数据和现实观察考证了空气质量为良的标准,提示同学们在我国空气质量呈现改善过程中,继续关注空气质量,注意空气污染对健康的长期积累性影响,在空气质量不佳时,做好相应防护措施。

讲座现场

陈松蹊教授以大量数据和科学方法为支撑,讲解了中国大气污染的科学度量和评估方法,既深化了同学们对于中国大气污染问题的认识,也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结合中国现实进行科研创新的生动案例。

 

 

撰稿:李想

摄影:陈耿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