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顾红雅主讲才斋讲堂第202讲: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植物是自然界第一生产者。在长期与环境互作的演化过程中,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如何对其适应的遗传和分子机制进行研究?2021年4月1日晚的才斋讲堂系列讲座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顾红雅教授给大家介绍了植物演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些体会。

顾红雅主讲才斋讲堂第202讲

首先,顾红雅教授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系统介绍了陆生植物的演化历史,从藻类到苔藓类,再到维管植物;后者从石松类到真蕨类,再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约有30万种,约占陆生植物的90%,如此丰富的植物种类是如何产生的呢?长穗偃麦草和番薯基因组中“跨界”基因的例子证实了自然界转基因现象的存在,提示了物种演化的可能机制,也启发人类发明转基因等先进技术。

讲座现场

通过萝卜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及长城两侧同种植物的遗传分化,顾红雅教授揭示了植物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且应答非常迅速的现象。如何对其适应的遗传和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呢?顾红雅教授通过拟南芥这一理想的研究材料介绍了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思路,并以长江流域拟南芥的开花时间差异以及西藏拟南芥不耐冻原因探究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最后,顾红雅教授总结了自己在相关研究中的一些体会。植物是地球上的第一生产者,是其他生物所直接或间接依赖的资源;植物与环境的互作发生了很多“事件”,给了人类很多灵感和启迪。植物的故事值得大家去研究、去讲述。

提问环节

顾红雅教授贴近生活而又富有哲理的讲授让大家深受启发。在交流和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就西藏拟南芥如何度过寒冬、植物种属命名、植物天然转基因的机制以及转基因食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撰稿:陈耿佳

摄影:陈耿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