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胡振江主讲才斋讲堂第227讲:软件定义的信息化时代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关键支撑。自“软件定义”这个概念出现以后,软件开始定义网络、存储和各种计算资源,“软件定义一切”成为趋势。2022年4月14日晚,北京大学计算学院院长胡振江教授受邀来到才斋讲堂,回顾软件技术的发展过程,说明软件定义的本质和内涵,深入浅出地分析软件定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向各个学科背景的同学们描绘和普及了软件定义的信息化时代。

  

  胡振江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227讲


  胡振江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在大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并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当前时代的特色。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时代、大数据时代、智能化时代分别从基础设施、计算模式、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的不同视角出发,对当前的时代特点进行判定。而这些概念的实现都需要依赖软件定义作为支撑,因此从使能技术的视角出发,现代社会也可以被称为“软件定义的时代”。
  胡振江教授认为,软件是无所不在的。“十四五”规划中,将软件称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关键支撑。软件产业在过去30年中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产业规模和从业人数急剧扩大,也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过程可以被分为软硬一体化时代(1945-1975)、软件产品化阶段(1975-1995)、网络化服务化阶段(1995至今)。期间,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软件产业开始发展;编程语言从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逐渐向高级程序语言转变;软件的应用领域也从初始的军事领域快速地向商用领域和民用领域扩展。当前社会,软件呈现出网络化的体系结构,催生了互联网+物流、给予互联网的平台经济、API经济、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技术和概念。“人类文明运行在软件之上”,软件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使能技术。 

 

讲座现场

  接着,胡振江教授向同学详细介绍了软件定义的概念及何为软件定义的时代。信息技术的网络化、泛在化、智能化趋势蕴含了对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物理系统(人-机-物)和谐发展的愿景,而这些系统间不仅存在资源的海量异构,其应用需求也动态多变,因此需要通过软件定义凝练共性,为三者和谐共生搭建平台。软件定义的兴起源于2008年斯坦福领导的“Expedition in Computing”项目,该项目催生了软件定义的网络,由此产生的SDN也重新“定义”了传统的网络架构甚至通信产业。紧接着,操作系统的发展和普及体现了软件定义的集大成,体现了软件定义“硬件资源虚拟化、管理任务可编程”的技术本质。随后,软件定义不断延伸,软件定义的存储(SDS)、软件定义的计算(SDC)、软件定义的环境(SDE)、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SDDC)等多种形态开始逐步显现,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学生提问

  胡振江教授提出,软件定义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单一资源的按需管控到人-机-物融合环境下各类资源的全方位互连互通,软件定义需要进一步的泛化和延伸,这一过程也会遇到体系结构、安全性、系统质量、互操作性、虚拟化和平台的平稳迁移等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海量异构的资源和丰富的应用模式之间互联互通的需求愈加迫切,一切皆可编程、万物均需互联的软件定义也会愈加成为时代的主流,成为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经济、智能制造等一系列概念的基石,因此,未来是软件定义的时代。

  讲座最后,胡振江教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潘奕飞

摄影:雷东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