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张学智主讲才斋讲堂第234讲:王阳明心学的精神与智慧

  2022年10月20日晚,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学智教授受邀主讲才斋讲堂,集中解析明朝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人格的成因、哲学宗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内涵及其思想方法的特点,并进一步指出其心学对精神活动诸方面的深层挖掘,对佛道思想的吸收及与朱熹思想的同异等,启迪后来者从中吸取思想养分和实践智慧。

  

  张学智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234讲


  张学智教授首先介绍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和豪雄式人格。王阳明德性高迈,为朝廷立下四次赫赫战功并留下了传世著作,在中国古代人格理想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方面均有很高的建树。王阳明从小就立下了读书做圣贤的远大志向,希望用自己的所学救济苍生改造世道,并在词章、骑射、兵法、佛老等方面进行探索,知识积累为他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其中龙场悟道是一次决定性事件,在早年两次格物失败的基础上,王阳明在龙场觉悟心对于人的重要性,确立了心学,强调要树立自身内部本来就有的精神力量,而非向外去求取具体的知识。与朱熹不同之处在于,王阳明认为道问学和尊德性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格物致知是诚意正心的一个步骤,在诚意的带动下格物,德性才有着落。王阳明对于德性的强调,源自他的救世胸怀。


  张学智教授介绍,王阳明的核心学说是“致良知”。天地最大的德性在于生生不息,而良知就是天道在人心中的具体体现,能知恶知善。但人的良知并非既有的,而需要通过实践积累不断反省和加强才能拥有。王阳明借用周易四大要素对此加以解释,良知的获取需要潜下心苦练内功,才能不断发展机会来把握。致良知有两个方向,由内到外和由外到内。把良知所代表的价值方向,放到做具体事情上,使得所做的具体事情都在良知为代表的价值观念引导和控制下,这是由内向外的方向。而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人的精神在理智、意志、情感、直觉四个方面得到极致的锻炼,这是由外向内的方向。在王阳明这里,致良知的学问是永无止境的过程,即通过推之于外反之于心,良知内部包含的不同因素互相整合得更加缜密和吻合。 

 

  张学智教授认为,王阳明学说的特点是知行合一。先前对于知行问题的理解,往往存在先后、轻重、难易三个问题的争论,但王阳明通过知行合一,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消解。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是同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朱熹的思维方式侧重分析,陆九渊的思维方式侧重综合,而在王阳明看来,一切事物都可以合一,不仅是知行合一,更有心理合一、内外合一、形而上与形而下合一、功夫与本体合一、分析与综合合一。张学智教授认为,王阳明的学说是实践中的活智慧,旨在如何把精神活动的内部含蕴充分激活,使得精神活动的具体方面能够互相依持、互相激动,整合起来以更好地面对我们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正因如此,这套学说可以让任何人自己去领会,具有广阔性。 

 

讲座现场

  讲座最后,针对同学们对柏拉图观念论所代表的西方思想、与王阳明致良知所代表的中国思想之间的对比等问题的困惑,张学智教授一一进行详细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曹牧楚

摄影:雷东明、张昆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