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刘能主讲才斋讲堂第236讲: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化工作

  理论化能力如何养成一直是青年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这一脉络下,教学日常互动中日益发现青年学生表现出“理论恐慌”的症状。2022年11月10日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能教授受邀主讲才斋讲堂,以定性研究理论生产的逻辑为切入点,援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材料,围绕理论理解力、理论词汇和语料库的掌握等基础性工作,为研究生同学们讲述如何开展相对基础性的理论化工作。

  

  刘能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236讲


  刘能教授以理论焦虑症为引言,开宗明义,指出“双高双低”的社会学整体论立场有助于我们在一个更完整的理论框架中探讨社会现象。“双高”即高期待和高经验性,高期待指高水平论文期待理论上的突破或进展,高经验性指中国田野现场的独特性和民族志叙事的高度把握;“双低”即低自信和低抽象力,低自信指预先排除了自己作为独立的理论生产者的角色,低抽象力指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理论语言的能力锻炼不充分。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缺乏理论创新,至多被认为是对已有理论之效度的又一次检验,或者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往往给出“理论和田野经验两张皮”的评论。


  刘能教授首先邀请同学们参加理论欣赏能力评分测试,并与同学们互动。刘能教授通过几个例子说明了理论敏感度,即理论短语的强力。如“The Globalization of Fear”,回应的是“我们如何处理和容纳文化上和实质上的他者”这一宏大理论议题,这是一个关于“暴力和全球秩序”的话题,引发恐惧的是诸如人肉炸弹之类的国际都市恐怖主义;它严重影响到了各个文化区域,尤其是接纳大量移民的西欧和北美等高度现代化国家,对“热情好客”这一概念的文化界定和日常实践。 

 

  随后,刘能教授从欣赏,模仿,再到原创的过程,举了两个原创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乡村空心化”的定义,这个定义的特点是将“空心化”直接操作化为整合能力和集体动员能力的系统化衰减,避免了物质领域的悖论,如乡村建筑的更新换代、基础设施的升级和年节炫耀性消费的铺张等等。还有新冠疫情中“中国总体性社会的基础能力”定义,即在中国社会治理的场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社会—制度的资产,使得我们可以在面对诸如紧急公共卫生危机、严重自然灾害、大规模社会干预等社会治理需求时,表现出独树一帜的动员能力和应对能力。这种社会-制度的资产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应对此次新冠疫情总体上的一种基础能力。 

 

讲座现场

  讲座尾声,刘能教授通过五个准备条件讲述了理论化提升的途径,首先要充分了解各个理论视角、理论流派及理论阵营的基本立场,储备理论概念并关注理论前沿,要持续关注新生的或焕发新生机的研究领域,其次要去了解和关注分支学科和相近领域中的议题推进过程,最重要的是要广泛的阅读,包括阅读书评和个案研究,尤其是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王子安

摄影:潘奕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