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朴世龙主讲才斋讲堂第240讲:双碳目标与生态系统固碳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郑重宣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受到空前关注,成为各国政府、学术界、公众共同关心的热点议题。2022年12月15日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受邀主讲才斋讲堂,聚焦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估算,梳理不同估算方法的原理、优点和不足,剖析不同研究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大小估算不一致的原因,评述最新研究进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

  

  线上讲座现场

 

  朴世龙教授首先介绍了双碳目标的总体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深入,气候、基因多样性、氮循环、磷循环和土地利用等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人类活动的空前活跃也导致了地球系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化。自1990年以来,IPCC先后展开六次评估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是当代气候变暖的主因。朴世龙教授指出,如果不控制二氧化碳,未来的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扰动非常大,也会引起气候和生态系统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因此,为了可持续发展和有效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低碳转型在全世界范围得到认可和推崇,双碳目标也应运而生。

 

  随后,朴世龙教授介绍了我国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从经济发展看,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人均能源消耗量将会增加,如何同时做到经济的高速增长与高质量的经济转型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从能源结构看,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62%,而美国只占13%,欧盟占14%,如何降低煤的使用量是我国面临的另一个问题。从技术创新看,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朴世龙教授认为科学、管理和技术突破是解决这些挑战的唯一途径,必须依赖基础科学的引领、颠覆性技术的牵引、政策管理体系的保障,双碳目标才能达成。


  最后,朴世龙教授介绍了生态系统固碳的概念。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是全球营造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占全球人工林的25%左右,我国陆地植被生长总体趋好,这与植树造林、气候变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的“施肥作用”分不开。朴世龙教授还介绍了植树造林带来的综合气候效应,并提出由于一些地区植树造林的生物地球物理增温效应可能会超过其碳汇的降温效应,因此在哪里植树造林需要进行综合规划。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王子安

供图:王子安

返回